自1901年生,至2001年亡,張學良100歲的人生里,共有三段婚姻。
四子一女是張學良所有的“財產”,但是身為唯一獨女,張閭瑛卻是“傷父最深”。
圖1
張學良苦心挑選良婿,張閭瑛說“不嫁,寧愿嫁與布衣”。
而在父親毫不知情的情況之下,她卻在1941年與人完婚,女婿與岳父的初見直接被拖至1961年。
精通六國語言,為何偏在禮數上不周?又是怎樣的原因,使得張閭瑛下定決心嫁給布衣?而她的新婚丈夫究竟又是一位怎樣的人?
父母之命的門當戶對真的就是婚姻的正確答案么?
張閭瑛不這樣認為。
圖2
因為在她的家族之中,父母的愛情就是指婚的“悲劇”,也是封建守舊思想的犧牲品。
祖父為母親找了一位佳婿,但是母親的一生卻并不幸福,并且屢屢為自己的婚姻破戒,做出一次又一次的讓步。
父親對母親的感情是相敬如賓,但其中卻沒有摻雜愛情。
張閭瑛之前不懂,只覺自己的父母是恩愛有加,但是在看到父親與趙家四小姐趙一荻的相處之后,她才看到了什么是相愛之人眼神里散發出來的光。
圖3
沒錯,她的父親就是張學良。
身為膝下長女,張閭瑛的成長之路不乏寵愛,但是在其成年之后,沉重的父愛卻著實讓她有些招架不住。
因為張學良為她說了一門婚事。
男方是舊時中華民國財政部長孔祥熙的兒子,名為孔令侃,出身名門望族不說,長相也是一表人才,是很多媒人哄搶的對象。
圖4
對其甚為滿意之人包括著張閭瑛的父親張學良,但卻并不包括她自己本人,即便她自始至終都并未與孔令侃有一面之緣。
也正因兩人并未自己接觸,而是雙方父母的“情投意合”,所以才觸動了張閭瑛的逆鱗,甚至說出了“要嫁就嫁布衣”的言論。
張學良生氣極了。
雖然爆發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昏庸統治,結束了封建帝制,但是在婚姻這件事情上,很多大家還沿襲著古代的“強強聯合”。
圖5
兒女的婚姻是二人的大事,但卻同樣也是兩個家族對未來發展的考量。
前來張家洽談事宜的孔祥熙對張閭瑛“一見鐘情”,指明向張學良提婚,希望其能與自己的兒子結成良緣。
能與這樣的大家族結為親家,張學良自是不會排斥。
但是張閭瑛的反對態度,卻讓他在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是好。
覺察到父親的動搖,張閭瑛為了婚姻自由,也拿出了自己的殺手锏:“您和母親的婚姻幸福與否,您的心中有數,難道你真的要眼睜睜的看著我步入母親的后塵嗎?”
圖6
殺手锏果然奏效,張學良沉默了,因為在他和張閭瑛母親于鳳至的婚姻中,張學良確實心中有愧。
而他和于鳳至的婚姻也正是父母之命下的媒妁之言。
出生在1897年6月7日的于鳳至,自生下來就站在優于旁人的起跑線。
她的父親是知名富商于文斗,在戰火飄搖、民不聊生的時代,于鳳至不僅吃喝均有長工照料,還順利進入奉天女子師范院校學習,接受先進的教育。
圖7
于文斗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打開自己的眼界,但是在女兒拒絕與張學良的婚約之后,于父一度后悔自己將女兒送入學堂的決定。
圖8
因為這紙婚約,張于兩家早在1908年的時候就已經定下。
那一年,于鳳至11歲,而出生在1901年的張學良只有7歲。
在動蕩歲月,兵權就是一切,而身為軍閥的張作霖自是有這個實力。
為此,無數人削尖了腦袋想要與張家攀上關系,雖然于鳳至是有名的才女,難道張作霖就因此將這項“殊容”給了張家?
圖9
當然不是。
其中的功臣是于鳳至的父親。
1902年之前,清政府屢屢割地賠錢求和,國庫已經漸空,而身為太后的慈禧卻絲毫沒有今昔不同往日的覺悟,而是在花銷之上依舊大手大腳。
圖10
清政府需要錢,除卻增加百姓的稅收之外,還讓一批傷人在東北開耕種植糧食。
于文斗是其中之一,但卻是最不幸的那一個。
因為他分到的土地與內蒙古很近,而當時的內蒙古首領卻對清政府開墾荒地的活動多有怨言,多次出兵攪合。
清政府派出的剿匪之人就是張作霖,而在此期間,于文斗也和張作霖結下了深厚情誼。
圖11
后來,張作霖走上軍閥之路,于文斗也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雙方本著親上加親的想法,定下了于鳳至和張學良的婚事。
可他們卻疏忽了,世間最不能強求的就是感情。
張學良不滿父親的“強拳”,但是在絕對的父權之下,他卻不得不接受。
而接受過先進思想教育的于鳳至也不愿接受父親把自己的婚姻當做家族的籌碼,但卻抵不住父親的堅持,只能作罷。
就這樣,“郎不情妾不意”的二人在1916年的8月,舉行了婚禮。
圖12
可是在婚后,夫妻二人卻不約而同地遵守著君子協定:人前相敬如賓,偽裝恩愛模樣,人后繼續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互不打擾。
彼時的張學良是一心撲在武術之上,婚后的生活沒有甜蜜,但卻也多出了一絲普通的溫情。
而在悄然之間,于鳳至對張學良的感情卻發生了變化。
張學良在工作上的踏實認真,瓦解了她心中自恃對其頑劣的判斷,而相處之時張學良的禮讓有加,也讓于鳳至的心出現了感情的悸動。
圖13
其對待三子一女的態度,也讓于鳳至多次感慨自己嫁對了人。
在朝夕相處之間,于鳳至心中的隔閡徹底消散,而在1928年的事件發生之后,她對張學良的感情又多了一絲心疼。
1928年6月4日,日本關東軍因為不滿張作霖未能滿足日本進一步在中國的進犯之心,在其歸奉的必經之路—沈陽皇姑屯車站埋下炸藥,毫不知情的張作霖因此亡命。
父親因賊人的蓄意離世,張學良的心中自是悲痛不已,但是各路賊人依舊虎視眈眈,張學良只能將悲痛藏在心中,扛起父親在東北的大權。
身為賢內助,于鳳至時常陪伴在他的身側,陪他一同度過難捱歲月,維穩東北的局勢,為張學良的政治生涯添彩。
圖14
這是二人難得的親密時光,但是在張學良的心中,于鳳至也始終不是自己的愛人,而是一個知心大姐姐。
張學良為她的所作所為感動,卻絕對不會上升至感情。
但對于張閭瑛,張學良卻是極好的,就連已故的張作霖,對于這個孩子也是疼愛有加。
張閭瑛的滿月酒,張作霖直接大擺宴席,就連有幸見到的人都能討得一份喜酒喝。
而身為孩子的父親,張學良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即便天天忙到腳不沾地,可只要一得空閑,他便會將年幼的張閭瑛抱在懷中。
等到張閭瑛長大之后,于鳳至便開始對女兒進行啟蒙教育,而她也卻是這塊料。
晦澀難懂的辭藻在她年幼的時候就已經知悉,而在1931年的時候,《大亞畫報》更是直接專門刊登了張閭瑛的靚照。
圖15
少帥之女、東北千金、知名才女都是輿論賦予張閭瑛的頭銜,她本應快樂,但卻不是。
因為于鳳至,但“罪魁禍首”卻是趙一荻,一朵插在張學良心尖上的玫瑰。
1927年的春天,張學良在天津蔡公館的舞會上與趙四小姐相識,目光交匯的電光火石,讓他瞬間墜入愛河。
自此之后,他們會一同去香山飯店的高爾夫球場打球,也會在夏天一起去北戴河避暑。
圖16
張學良與趙一荻創造了獨屬二人的許多浪漫回憶,而獨守空房的于鳳至擁有的卻是無盡落寞。
每當張學良回家的時候,便是于鳳至最高興的時候,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已經有了紅顏知己,但只要張學良不帶回家,于鳳至都能勸自己視而不見,不聞不問。
“鳳至,趙四小姐懷孕了,我想把她接回府里照顧”。
某天回家的時候,張學良帶回了這個意外之喜,趙一荻多么想要拒絕,但是考慮到趙一荻懷有身孕,的確需要人照顧,于鳳至還是點頭同意了。
圖17
身為一家之母,于鳳至不僅要照顧打理一大家子,就連丈夫的新歡,她也要照顧。
母親的隱忍和委屈,張閭瑛通通看在眼里,也由此埋下了對包辦婚姻的深惡痛覺,甚至對婚姻都產生了悲觀的態度。
陶鵬飛的出現撫平了張閭瑛心中的這道傷。
圖18
他沒有突出顯赫的家境,但卻有著一顆赤忱勇敢的心。
張閭瑛第一次見到陶鵬飛是在英國,兩人同在此處留學,是經過好友的牽線搭橋才有了第一次的正式交往。
在那段時間里,張閭瑛的精神狀態很不好。
因為張學良出事了。
外部的勢力對神州大地是野心勃勃,但是蔣介石卻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置外患于不顧,置民族大義于不管。
圖19
戰爭一觸即發,為了促成國民黨聯共抗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在1936年的12月12日發動兵變,逼迫蔣介石達成合作。
圖20
因為受制于人,蔣介石只能同意,但是在張學良遵守約定還其自由之后,蔣介石卻立即將張學良軟禁在南京。
而于鳳至和兩個兒子及張閭瑛因為不在國內,所以幸免于難。
可正因不在身邊,所以才更覺無力。
于鳳至每天都哭,而張閭瑛的內心也很是著急。
雖然一直有人勸誡其蔣介石會因為忌憚張學良的勢力而不會對其怎樣,但張閭瑛的精神卻也一直不好。
圖21
可陶鵬飛出現之后,他會每天陪在張閭瑛的身邊,耐心的勸解,在其情緒崩潰之時,他也會恰時的給予張閭瑛一個鼓勵的擁抱。
但對于張閭瑛,陶鵬飛的情緒也不僅是心疼。
頭腦聰慧、精通七國語言、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見都是張閭瑛身上的閃光點,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他確信張閭瑛就是與自己靈魂最為契合的那一個,所以他愿意全心全意的對她好。
真心換來真心,張閭瑛也在1941年的時候,和陶鵬飛攜手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圖22
家長的主位之上,坐著的只有于鳳至一人,但是在國內的父親,始終是張閭瑛心中的牽掛。
戰爭紛亂之際,是張學良立即聯系1934年前往意大利留學的張閭瑛,讓其迅速前往英國,在極大程度上避開了紛連的戰火。
對于父親,張閭瑛充滿了感恩,在得知父親是被蔣介石扣押之后,她也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努力。
但是蔣介石藏的實在是太過隱蔽,并且一旦暴露之后,張學良的監禁點便會再次更新。
“神龍見首不見尾”被蔣介石算計的是明明白白,可在1961年的時候,一封來自中國臺灣的邀請函卻被送到了陶鵬飛和張閭瑛夫婦的手中。
圖23
陽明山華裔學人研討會即將召開,蔣介石吩咐人請來一些知名人才參加,或許是負責之人疏忽了張閭瑛的身份,寄給了她這張邀請函。
但無論如何,張閭瑛擁有了正當的理由,于是在1961年回國之后,她便立即向臺灣當局申請與自己的父親會面。
蔣介石得知之后勃然大怒,并且毫不留情地說出了拒絕。
可是已經踏在距離父親最近的土地之上,張閭瑛便不會輕易作罷。
于是她找上了蔣介石的多年好友張群,已經成家立業的他知曉親人分別的痛苦,于是做了個人情,幫了這個忙。
圖24
張群的面子,蔣介石還是要給的。
于是張閭瑛這才有了和父親一個多小時的會面機會,27年未見,小姑娘已經成家立業,而意氣風發的張學良也因蔣介石的貪婪暗淡了少時的光芒。
父女二人相擁哭泣,而在臨別之際,張學良更是將張閭瑛的手放在陶鵬飛的口中,說出了一句“我不知道這輩子還能不能恢復自由,我女兒就托付給你了,你一定要對她好”。
當局的嚴格限制讓思念之情被無情斬斷,但在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之下,張學良卻終于在1990年的時候恢復了自由。
父親重獲自由身,張閭瑛每年都會飛回臺灣探望,而后不久,又將他接至美國,妥帖照顧了近十年。
圖25
至2022年,張閭瑛也已是一位106歲的老人,但在她的身上,變老的好像只有容顏,她的精神世界依舊富足,且永遠生意盎然。
她將自己的生活活成了理想的模樣,而這份難得的勇氣也值得所有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