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第一首會背誦的唐詩就是《楓橋夜泊》,詩中這樣說道“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張繼的這首詩歌不僅千古傳唱,而且還成為了書法家筆下必寫的內容之一,很多書法大家,都曾經寫過,諸如劉春霖,于右任、康熙、林散之、李鴻章、沙孟海等等,他們所書寫的內容,各有千秋,但是,對比起來欣賞,誰的書法水平更高一籌呢?下面就讓我們一同來欣賞一番吧。
劉春霖筆下的《楓橋夜泊》,顛覆了我們的想象,眾所周知,在我們的認識中,這位狀元的書法,以楷書為主,而且寫得相當穩重,而看到這首詩歌作品,筆墨濃淡對比十分強烈,絕對是一種沖擊,不僅如此,字字連,筆筆連,即使有斷開的字跡,筆意依然相連,真是讓人大開眼界,難得一見,于右任的書法,以草書為主,并且這首詩歌,也許采用了他最為擅長的標準草書書寫,在書寫上也十分有特色,雖然字字斷開,但是給人的感覺卻是與眾不同的,線條粗細混搭,還有一種天趣,妙趣橫生。
而康熙皇帝的書法,尤其是這幅作品,整體上,不僅有趙體的特點,充滿了動感,而且還有董其昌的蕭散簡遠,氣息暢達,在布局上,也非常有特色,無論是字距還是行距,都比較舒朗,過大的行距,也形成了一種視覺反差。
林散之的草書,也是當今書壇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被譽為“當代草圣”,對節奏的把控,也十分到位,有著獨到的認識和見解,線條以散淡為主,也十分精彩,而李鴻章的行書《楓橋夜泊》,最大的特點就是反映了時代特征,筆墨飽滿渾厚,字里行間充滿了文人氣和書卷氣,真是不一樣的存在,沙孟海的《楓橋夜泊》,蒼勁有力,并且也突出了造型之美,幾乎每一個字都有一種傾斜的姿態,都向左下傾斜,姿態萬千,對比欣賞,誰的水平更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