擱筆亭因黃鶴樓而增添了傳奇色彩,他也隨黃鶴而廣為人知。
黃鶴樓如今是一座大型公園,走進公園就是一座巨大的浮雕,雕的是一個痩老頭,手捋山羊胡子,半閉眼睛似微微搖晃著腦袋,得意地吟誦那首被后人稱頌的好詩:"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這人肯定就是崔顥了。面對這首詩,游經此地的李白,十分驚嘆,低頭喃喃自語:"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他躊躇再三,一籌莫展,思慮良久,還是擱筆不寫了。現在在這座浮雕對面,是一座小巧的亭子一一擱筆亭。我曾繞著它婆娑觀賞,四周窗格雕精美,配臧克家先生的題名,當年李白擱筆的地方也成了名勝。
當年落泊的李白,正被唐玄宗用軟辦法逐出長安,在吳越漫游,本想在黃鶴樓前題詩作賦,排解腦中郁悶,抬頭一看,想不到是比自己小三歲的崔顥題了這首絕妙的七律。崔顥是當時詩擅名流,在社會上與李白齊名"崔李”。所以李白在擱筆亭這地方徘徊好一陣終于擱筆。前人分析原因,也眾說紛紜。
以我之見,名人不好當,他的顧慮重重,維護自己的聲譽恐,是內心主要考慮的。眼前崔詩像是一座高峰,當你一時無法超越時,一字不留,是個藏拙,并留有懸念的好辦法,退一步可自審思考,是為了再次攀登。
讀李詩崔詩,有一個感覺,他兩位像是一對乒乓球手,時有勝局平局,但從全局看,李白創作態度一貫嚴謹,留有大量名篇,而崔顥是偶有佳構一生留詩十四丶五首,出名的也只這一首,他在天下雄關潼關題的《題潼關樓》:"影逢雨霽,歇馬上津樓。山勢雄三輔,關門扼九洲。川從陜路去,河繞華陰流。向晚登臨處,風煙萬里愁。"寫得平平常常,無一句引人入勝,歷來無人提及。
果然,李白由于虛心和大度,欽佩人之長處,一路苦思,到了南京鳳凰臺,竟一揮而就,寫成同樣是傳頌千古的名詩〈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①回文章頂部,點“中華詩文學習”進行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