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可謂是家喻戶曉,影響深遠,許多人甚至將其當作正史看,認為書中所說皆為真事。其實不然,施耐庵所著《水滸傳》至少有三分之二為虛構,當然也借鑒了真實歷史人物和故事。下面就簡單列舉幾項,以供參考。
宋代確有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但其手下好漢只有36人,為了增加神秘感和可讀性,施耐庵多加了72人,湊成36天罡,72地煞之數。眾人也沒有走上梁山,而是太行山及山東及江蘇北部一帶流動,懲治貪官,殺富濟貧,在民間很有聲望。關于這個宋江的結局有很多種說法,有說被招安的,有說起義失敗被殺的,有說征討方臘戰死的……眾說紛紜,難辨真假。
宋朝也的確有水泊梁山起義,但那是因為朝廷財政緊張,對梁山泊附近的漁民征收賦稅,引發漁民不滿,于是聚眾起義。小說中梁山泊起義規模很大,但兩宋300多年歷史中,梁山泊起義可能是規模最小的起義。
小說中的武大郎身材短矮,面貌丑陋,人稱“三寸丁谷樹皮”,是一個賣炊餅的。潘金蓮則是一美貌卻蛇蝎心腸的蕩婦。但歷史上真實的武大郎是狀元出身,名武植,后任陽谷縣縣令。從武植墓中發現的骸骨估算,身高有1.78米。武大郎的夫人潘氏是名門淑女,大家閨秀,潘知州家的千金。兩人婚后恩愛異常,白頭偕老,先后生下四個子女。那為何兩個會被描述成那樣呢?
原來,武大郎的兒時好友黃堂因房屋被燒毀,前來尋求武大郎資助,住了幾日,見武大郎絕口不提資助之事,憤然離去。憤憤不平的他在回鄉的路上四處散布兩人的謠言。黃堂回家后才知武大郎早已秘密幫他重建房屋,只不過未告之他罷了,黃堂追悔莫及,但大錯已經鑄成,謠言難止,最終三人成虎,連幾百年后的施耐庵都信了。
小說中的武松是一眾梁山好漢中最為高大完美的形象。歷史上也有一個武松,他原是浪跡江湖的賣藝人,曾為杭州知府中的提轄。后來蔡京的兒子蔡鋆做了杭州知府,為政暴虐,壓榨百姓,人稱“蔡虎”。武松對其恨之入骨,決心為民除害。他身藏利刃,隱匿在蔡府之前,刺殺了蔡鋆,但被官兵捕獲,慘死獄中。后來有關武松的故事極可能由此發展而來。
施耐庵有個表弟叫卞元亨,武舉出身,膂力過人,能舉千斤,曾經一腳踢死過一只老虎,武松景陽崗打虎的情節很可能是借鑒于此。如果武松原型確為卞元亨,那就說明施耐庵把自己最熟悉的人或事寫進了水滸傳中,他創作很明顯帶有紀念的目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