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三國的朋友,知道蜀漢丞相諸葛亮,是一代賢臣,應該是三國之后士人眼中的完美的道德偶像。然而即便如此,諸葛亮也有非常痛恨的人,說道痛恨的人物,想必不少人會不假思索脫口道,應該是魏延吧,在七星燈續命之際,被魏延破壞,臨時都要設計除掉魏延。然而這只是《演義》之中描述的形象貌似罷了。
正史之中的魏延,不但不是諸葛亮最痛恨的大將,而是最為信任的大將。,劉備在時,魏延是鎮北將軍,鎮守漢中長達十年,劉備死后,諸葛亮在漢中,讓魏延總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而且建興八年,魏延獨立領兵和吳懿擊敗郭淮,取得大勝。歷史記載:魏后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于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在諸葛亮執政時代,官拜征西大將軍,還假節的武將,唯獨魏延一人。諸葛亮北伐期間,魏延基本是諸葛亮的先鋒大將,戰功赫赫。
那諸葛亮到底最痛恨哪位大將呢?這個不是魏延,此人名氣不大不小,叫作孟達。孟達,何許人也?在劉備入川的時候,就跟著法正張松一起投靠了劉備的益州系元勛。然而,卻在關羽失荊州犯下錯誤:坐鎮上庸的孟達,為保存自身軍事實力,竟擁兵觀望,無視戰區關總司令關羽的調度指揮,挑撥劉封,不援救關羽,導致關羽被殺。《三國志》記載,“令發兵自助,達辭以山郡初附,未可動搖,不承羽命”。
俗話說,不怕神一樣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為一己之私,貽誤戰機,導致荊州戰事崩盤,對于孟達的表現,劉備非常的怒,“會羽覆敗,先主恨之”。而諸葛亮,對孟達更加沒有好感,不僅僅只是為了照顧劉備的情緒,而是因為諸葛亮出山之時,開篇大作《隆中對》就曾提出了荊、益兩路出兵伐魏的戰略方針,而關羽失了荊州,恐難得以實現。更沒有想到的,孟達看到關羽兵敗身亡,害怕擔責任,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尋了個托辭,竟舉城降了曹魏。“達既懼罪,遂表辭先主,率所領降魏”。原本,荊州失守,蜀漢已失一膀,如今連上庸城一并失去,可謂元氣大傷。對于孟達無視國家統一大業,貿然向敵方投誠的行為,諸葛亮是極其不滿的,甚至痛恨的。《三國志》記載:“達之去就,明公(孔明)切齒,欲誅達妻子”。
諸葛亮畢竟是一代賢相,孟達的背叛,應該不至于讓孔明提出了殺人妻子、覆滅族人的狠招,那到底還有沒有更深的緣由呢,究其緣由,才發現諸葛亮與孟達還和私人的恩怨有關,以至于有著深仇大恨。 這事還得從劉備入川之后,平定漢中,命孟達攻房陵,房陵太守蒯祺,為孟達兵所殺。蒯祺何許人也,蒯祺是諸葛亮的大姐夫,隨著劉琮依附了曹操,做了房陵太守。
諸葛亮雖然痛恨此人,卻無能無力,因為孟達在曹丕時代混得還不錯,然而曹丕一死,交好的桓階、夏侯尚等人相繼出世,孟達開始不安了。“達自以羈旅久在疆埸,心不自安”,諸葛亮看到了機會,除掉孟達的機會了,開始召回孟達回來,孟達感動的淚流滿面。“諸葛亮聞之,陰欲誘達,數書招之,達與相報答”
只是沒有想到,就在諸葛亮召回孟達的時候,又和當年“知音”司馬懿勾搭起來,且故意的泄露孟達反叛的消息。諸葛亮借刀殺人,兩敗俱傷,從中取利的戲碼開始了,可惜諸葛亮低估了司馬懿,也高估了孟達。司馬懿在得知孟達謀反,并未向上司曹睿核實真偽,而是星夜整理兵馬,徑直殺向千里之外的上庸城。面對突如其來的朝廷奇兵,孟達慌張了,然后不情愿地敗了。城破絕望之際,還在問:“明公緣何不來相救?” 諸葛亮的回復:“以達無款誠之心,故不救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