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被譽為一代戰神。因長平一役坑殺40萬趙軍,又號“人屠”。然而,事實并非如此。
白起像
據史料記載,白起之所以能逢戰必勝、攻無不克,很大程度上與他的作風“撫養軍士,安集百姓”有關。也因如此,他才會被冠以“武安君”的稱號(仁善之名)。試想,這么一個體恤將士,心懷仁慈的人怎么可能狠下心來殺俘?再者,根據白起的臨終慨嘆,他對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軍一直耿耿于懷,也進一步表明此舉并非出于他的本意。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白起制造了這起驚世駭俗的慘案呢?以下是我的個人觀點,請大家批評指正:
一、放虎歸山,后患無窮
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比較講究道義,基本能做到“善待俘虜”。隨著戰爭的升級,雙方投入的兵力越來越多,戰爭結束后收獲的俘虜也隨之增加。在這種情況下,交換俘虜、將俘虜變作奴隸或者換取贖金的方法較為常見。然而長平一役,秦軍損失慘重,面對40萬趙軍俘虜,顯然不能按常理處置。至于釋放俘虜回國,那就更不可取了。
誘敵深入
二、秦軍吃緊,無糧供養
長平之戰是上黨之戰的延續,據史料記載,這一仗雙方足足僵持了三年。從地理位置上看,長平距趙近、離秦遠,漫長的戰爭對秦國的消耗更大。因此,戰后秦國根本無力供養這么多俘虜。
長平之戰示意圖
三、長平之后,還要攻趙
在長平之戰期間,趙國曾向秦國提出議和,但秦王對此并不熱衷,反而私下任命白起為上將,表明了秦國伐趙的決心。既然秦軍不打算休戰,就決定了戰后不可能背負40萬趙軍這么一個大包袱。
由此可見,不是白起想坑殺這40萬趙軍,而是秦王步步緊逼,迫使他不得不以國家大事為重,犧牲個人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