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在完成滅商大業,分封諸侯之后,不久就病逝了。武王死后,其子姬誦,也就是周成王還很年幼,所以武王弟弟周公旦受命輔政。周公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人物,王國維先生曾說周公制禮作樂是商周之間的文化變革,稱之為周公革命。
周公制禮作樂奠定了中國古代世界的禮樂文明基礎,而其制禮作樂發生的時間是在他輔政時期,所謂的“輔政”是不是“攝政”,甚或是“踐祚”呢?換一句話說,周公有沒有當過天子,或者說他想不想當天子呢?
周公
先秦曾有一本奇書叫《尸子》,原書早就沒了,《漢書·藝文志》在雜家類上曾經介紹過這本書,也介紹了“尸子”這個人,他“名佼,魯人,秦相商君師之。鞅死,佼逃入蜀”。看來尸子是有點偏法家的,還當過商鞅的老師,商鞅被車裂之后,尸子逃入了蜀地。西漢劉向在《荀子書錄》中說尸子“非先王之法,不循孔氏之術”。
偏法家的人一般都會寫出挑戰我們今天三觀的東西,《尸子》中就說“昔武王崩,成王少。周公踐東宮,祀明堂,假為天子。”這里說的就是成王年幼,周公踐祚,而且“假為天子”,即是代理天子。
周武王
戰國時候儒法之間的荀子說的就更直接了,“武王崩,成王幼,周公屏成王而及武王以屬天下,惡天下之倍周也。履天子之籍,聽天下之斷,偃然如固有之,而天下不稱貪焉。”《逸周書·明堂篇》中也說:“······武王崩,成王嗣,幼弱,未能踐天子之位,周公攝政君天下,餌亂。”
先秦很多古籍都記載過周公稱王,大多數都認為周公干了七年代理天子。
西周青銅器
成王年幼和國勢艱難,周公才能擺脫篡位的惡名,成為儒家的表率。成王真的年幼嗎?成王年幼的說法最初來源于《尚書·周書》中的“孺子”之稱。儒家做注的時候說“孺,稚也。稚子,成王。”
漢代儒生甚至把“孺子”解釋成尚在襁褓之中的嬰孩。《史記·蒙恬列傳》中引述過蒙恬的話:“昔周成王初立,未離襁褓,周公旦負王以朝,卒定天下。”
上述這些說法都有很大的問題。《史記·魯世家》里面說“成王少,在強葆之中”,但是下文突然來了一句:“成王七年······成王長,能聽政,于是周公乃還政于成王”。如果七年前在襁褓之中,七年后就能聽政,這成王是什么超能圣王嗎?
周成王
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對“孺子”的解釋!清代學者崔述曾經對“孺子”做了解釋:“有大夫之嫡子而稱為孺子者”;“有未成乎大夫而稱為孺子者”;有“親之、少之”而“以孺子稱之也”。后來又有人考證,諸侯以嫡長子為繼承者,可稱為孺子;“諸侯之非嫡長子而擬用之繼位者,亦可稱‘孺子”;“業已成年而居喪三年未滿者亦稱“孺子”。
很多學者推論,“孺子”是周代的習慣名詞,西周青銅器銘文中稱成王為“孺子”,因為其喪服在身而未成君主,而并非是年幼。民國考古大家陳夢家說“武王滅殷已過半百,則成王即位當早已成年”。
周公輔周成王
所以說,周公攝政并非因為成王年幼,而是他想攝政!下面呢,是不是稱天子呢?周公是儒家歷史話語中的圣人,但是任何被賦予圣人光環的人都值得被重新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