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跟大家聊聊三國時期的三位神童。今天先說第一位。
孔融。
孔融讓梨的故事大家都聽過了,但孔家還有一個更血腥的謙讓故事,可能大家就不知道了。
在孔融十六歲的時候,家里來了一個客人,這個客人是名士張儉,他正被當時的太監追捕。
張儉跑過來找孔融的哥哥孔褒,想尋找保護,但孔褒不在家。張儉就有些失望,當時他有點走投無路了。
孔融一看對方臉色不對,就問你有什么事,跟我說也是一樣的。
張儉就告訴了孔融事情的經過。
孔融一聽,這得幫,就把張儉收留在家中。后面,這個事情就發了,孔褒孔融都被抓到了牢里,要治窩藏罪犯的罪,但這個罪是誰犯的呢?
孔融說,匿藏張儉的是我,是我的罪。孔褒說,張儉是來找我的,這是我的錯,跟我弟弟沒關系。
兩兄弟不止讓梨,還讓出生的希望,最終官府定罪,這個罪由孔褒背,孔褒由此被處死,可見,他的哥哥也是很有禮節跟氣度的,他讓出了自己的生命。
說回孔融神童的事,他小時候就展露過才華,比如有一天,他去拜訪當時的名士李膺。這放到今天,大概相當韓寒去見李敖吧。
他當時只有十歲,人家不讓他進。這時候,他就跟門人說,我跟你們家主人是故交。
門人把他放了進去。進去之后,主人李膺一看,這屁孩子我也不認識啊,什么故交呢?
孔融答:當年孔子曾經跟老子請教學問,這不是故交嗎?
李膺哈哈大笑,特別佩服,這時,其中一個客人覺得這小孩太狂了,就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聰明。
孔融馬上回答,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
客人就很尷尬,為什么尷尬?因為他犯了一個錯誤,跟小孩較長短。
他是一個大人物,跟人家小孩爭長短,贏了不算本事,輸了丟面子。所以大家平時不要順便評價晚輩,給晚輩難堪,因為碰上謙虛的晚輩,可能受教,但碰上有個性的,人家反駁起來,那就會變成很難堪的局面。
反過來,也說明孔融這個人很不謙虛。好跟人爭強斗勝,這個毛病,其實也是害了孔融一生,比如孔融后面,專門跟人家曹操過不去。
有人說孔融是漢臣,他反曹操是應該的。是剛直不阿。
這沒錯,但你要是反曹操,那好啊,就光明正大的反嘛,這樣你就算死了,也能獲得一個漢室忠臣的名頭,但孔融不是,他反曹操,主要武器就是嘴炮。
比如曹操打官渡,他就在后面煽風點火,說曹操必敗。這完全沒有必要啊,你要真這么說,你應該去袁紹陣營,還能鼓舞袁紹的士氣,你留在曹操這邊,卻說曹操必敗,這跟一個職員,對公司滿腹牢騷,但就是不離職不是一樣一樣的嗎。
最后對公司對個人都沒有好處。
孔融又嘲笑曹家的品行,曹丕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
孔融你要認為不對,直接就批評是了,偏要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生編了一個典故,搞得曹操還以為自己書讀少了,問哪部典籍寫了武王把妲己賜給了周公啊。
孔融答,按曹公你干的事,我相當然而。
這簡直是知識跟道德的雙重碾壓嘛。
這樣的事情還很多,最終曹操給他整了一個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等罪名把他處死了。被人家用道德問題給收拾了。這不是很冤嘛。
縱觀孔融的一生,他其實就像當天的客人說的那樣:小而聰了,大未必奇。
論打仗,連黃巾都打不過,還要給劉備發SOS。論治理政務,早有公論:奸民污吏,猾亂朝市,亦不能治。
連流氓都對付不了,一生也就欺負欺負曹操了。
為什么神童級的孔融沒有做出跟本身能力匹配的成績呢?
可能問題就出在神童上,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了真的很大概率未必成功,因為小時候,最重要的是接受挫折教育,是培養心性,而因為小時候展露了才華,人很容易變得驕傲輕浮,眼高手低,自然后面的成就不高,反而是那些小時候平平常常的人,長大后突然暴發,比如曹操劉備小時候的表現就一般。
這是孔融的事情,明天我們繼續聊另二位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