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飛來峰》是北宋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一首富有哲理的詩作。這首詩是王安石初涉宦海之作,通過描寫飛來峰上的景色來抒發自己的遠大抱負,表現了王安石朝氣蓬勃,對前途充滿信心的寬闊情懷。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這兩句的大概意思是:在飛來峰頂有座高聳入云的塔,聽說在雞鳴時分可以看見旭日升起。“千尋”兩字,夸張又形象地描繪了飛來峰上這座古塔之高,進一步點出自己立足點之高。而雞鳴時分看旭日升起,則是反映了王安石具有朝氣蓬勃,胸懷變法大志的決心。
若是單從寫作手法上來看,這首詩的前兩句中頭一句描寫了飛來峰的地勢,以及峰上那座千尋之塔,高聳入云,把登臨的高險寫到了極致。下一句則是描寫了眼睛所看景象的遼闊。“聞說雞鳴見日升”,短短七個字,更是將眼睛所能看到和聲音所能聽到的景象,描繪的活靈活現,且非常有氣勢。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這兩句的大概意思是:不怕浮云會遮擋住我的視線,因為如今我已經身在最高層。“浮云”在西漢時有比喻奸邪小人之意,王安石這里也是取這層意思。結合王安石之后推行新法,失敗的一個原因就是被“浮云遮目”。
“身在最高層”,是王安石這首詩的點睛之筆,它凸顯了王安石高瞻遠矚的氣概,也富含了“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人生哲理。這點和王之渙詩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不同的是王安石所表現的是一個政治家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王之渙所表現的則是想要取得成功,就必須要有更多的努力,是互勉或自勵的意思。
若把王安石這首詩的最后兩句單獨來看的話,它又和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著極為相似的地方。王安石這兩句詩所蘊含的哲理是“只有掌握了正確的觀點,正確的方法,當認識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不會被假象所迷惑。”而蘇軾的則是“人之所以會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就是因為沒有掌握正確和觀點和方法,沒有徹底認識事物”。
綜觀王安石的這首詩,詩人登高望遠,借景抒懷,表現出了自己對前途充滿信心,積極進取的精神。并寄情于景,闡發出貫穿古今的哲理名句,深受后世之人喜愛,常被用作座右銘,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