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選出一份“最倒霉的亡國之君”的榜單,秦三世嬴子嬰絕對位列其中。
↑子嬰很有能力,但命運不幸讓他成為亡國之君↑
他是短命王朝秦帝國的最后一位君主,登基伊始,因為山東六國都已經(jīng)復國,擁立他的趙高等權(quán)臣認為秦帝國的皇帝已經(jīng)不能稱為皇帝了,遂恢復到“秦王”的稱呼。趙高這個做法,有賣掉秦國,討好六國,為自己將來謀個新出路的意圖——趙高想和六國重新瓜分天下,自己混個秦王當當。
然而,秦王嬴子嬰識破了趙高的用心,并且先發(fā)制人,除掉了趙高,這已經(jīng)是他能夠為秦帝國做的最好的貢獻了,也反映出子嬰這個人是有能力的。
可惜,嬴子嬰只當了46天秦王,等劉邦軍隊兵臨咸陽城下,子嬰選擇了投降,他的人生目標已經(jīng)不再是奢望秦帝國復興,只想保住一家老小的性命。
劉邦沒有殺子嬰,其實是頂住了部分輿論的壓力,樊噲等人建議劉邦殺掉子嬰,劉邦回答說:“始懷王遣我,固以能寬容;且人已服降,又殺之,不祥。”把子嬰看管了起來。
↑劉邦不殺子嬰,是很聰明的做法↑
等到項羽率軍到達關(guān)中,劉邦自保尚且勉強,更來不及關(guān)心子嬰的命運,項羽到達咸陽后,從劉邦手中接獲了子嬰及秦朝宗室,項羽可沒那么心軟,把子嬰一家老小全部殺死,并且殺死了秦王室諸公子和宗族,自此,秦始皇嬴政的千秋大夢成為泡影。
子嬰的身份,在歷史上一直是個謎團,有多種假說,我們一一梳理一下,并通過邏輯推理,看看哪些假說站不住腳,而哪些假說又比較靠譜。
1、子嬰是胡亥的侄子。這一說法來自于《史記·秦始皇本紀》里,司馬遷寫到:“立二世之兄子公子嬰為秦王”,這里的“兄子”,就是胡亥哥哥的兒子的意思。
學界中大部分支持這個說法,有的人還指出子嬰是扶蘇的兒子。然而,子嬰是扶蘇兒子這種可能性很低,眾所周知,扶蘇是被胡亥趙高矯詔賜死,而在趙高的謀劃下,胡亥又大肆屠殺自己的兄弟姐妹,屠殺的作用自然是為了鏟除潛在的政治威脅,那么,扶蘇的兒子怎么可能會被趙高等人放過呢?
↑扶蘇倉猝自殺,是很不負責任的做法↑
尤其是,在胡亥濫殺兄弟姐妹的時候,子嬰站出來表示反對,如果他是扶蘇的兒子,恐怕不敢這么做。而子嬰敢這么做,必然因為他和胡亥沒有政治利益上的沖突。所以“子嬰是胡亥侄子”的說法,不太可信。
2、子嬰是胡亥的哥哥。
胡亥是秦始皇嬴政最小的兒子,有人根據(jù)《六國年表》里“高立二世兄子嬰”,理解為趙高擁立二世胡亥的哥哥子嬰。哎,看到這里,小編不由想起了當年恐怖的文言文教學,古人惜墨如金,簡單一兩個字表達很多意思,而且和現(xiàn)代用法有所不同。
針對這個說法,我們不能去摳“兄”這個字眼,應(yīng)該從更廣泛的角度來分析。
↑秦二世胡亥就是一個蠢貨↑
同第一個說法一樣,這個說法說不過去的理由,正是因為胡亥上位后大肆屠殺兄弟姐妹,如果子嬰是胡亥的哥哥,那么他想活命,必須明哲保身,怎么可能會在李斯的事情上提反對意見,又勸胡亥不要殺兄弟姐妹呢?這種反對,會刺激到胡亥的殺心,然而子嬰幾次三番表示反對胡亥做法的意見,都沒有遭到反噬,反而在胡亥死后被擁立上位。
試想,如果子嬰真的是胡亥的哥哥,趙高擁立子嬰上位,不是腦子壞掉了嗎?等著被報復嗎?趙高既然想控制秦朝大局,為將來謀取更多自身的利益,當然要選擇一個人畜無害的候選人,子嬰能被擁立,說明他的身份不被趙高忌諱,那就只有一個可能——子嬰必然不是秦始皇的兒子。
3、子嬰是秦始皇的弟弟。
《史記·李斯列傳》里,司馬遷曾經(jīng)寫到:“高自知天弗與,群臣弗許,乃召始皇弟,授之璽”。趙高知道自己想當秦王,老天不同意,群臣不支持,于是立了“始皇弟”子嬰。
這個說法其實比前兩種說法更合理一些。因為是秦始皇的弟弟,所以子嬰在秦朝宗室中有發(fā)言權(quán),但沒有繼位權(quán)(如果不是胡亥英年早逝的話),子嬰盡管提出那么多反對意見,但胡亥拿自己的叔叔沒有辦法。
↑子嬰的真實身份,司馬遷你也不說清楚一點↑
而且,這個說法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佐證——年齡。秦始皇去世時年僅50歲,長子扶蘇去世時年僅30歲。
子嬰誅殺趙高的時候,曾經(jīng)“與其子二人”共謀,那么子嬰兩個兒子的年齡不能太小,怎么也得15歲以上才有“共謀”的能力。
綜合來看,如果子嬰真的是秦始皇的弟弟,那么年齡應(yīng)該在40多歲,這個年齡段的男人正當成熟期,所以子嬰才能有那么深刻的政治見解。如果子嬰是扶蘇的兒子,此時才15歲左右,而子嬰的兩個兒子恐怕剛剛出生,怎么可能“共謀”,所以,單純從年齡角度分析,第一種說法就是錯的。
4、子嬰是秦始皇的侄子,是秦始皇弟弟成蟜的兒子。
這個說法也很有說服力。秦始皇的弟弟,在歷史上可見的材料中,只出現(xiàn)了成蟜,以及趙姬嫪毐所生的兩個孩子。成蟜生卒年不詳,但基本認定是在公元前256年,因為成蟜在公元前239年就降趙了,那么子嬰出生年紀大概是在公元前240年,不可能晚于公元前239年,若是子嬰出生在趙國,就回不到秦國了。
↑成蟜的一生也是充滿不幸↑
到了公元前206年的時候,子嬰年齡在34歲,子嬰的兒子年齡估計也已經(jīng)15歲左右(古人早熟,且生孩子普遍早),也能滿足“與其二子”共謀的條件。
第二個說法中那個“兄”字,此處理解為“從兄”,也就是說子嬰是胡亥的堂哥。堂哥和親哥,政治身份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胡亥之所以殺掉親兄姐,自然是為了鏟除政治威脅,而堂哥子嬰不具備繼位的身份條件,自然胡亥不會對他動手,反而對他還能比較禮貌,即使子嬰屢屢勸諫,胡亥也沒動殺機。
總而言之,幾種可能擺了出來,小編最認可最后一種說法——即子嬰是秦始皇的侄子,是成蟜的兒子可能性最大,當然也有可能是隱藏在歷史深處的,秦始皇某個弟弟的兒子,因為成蟜叛逃秦國,秦始皇竟然不對留在秦國的成蟜家屬牽連殺害,實在難得。畢竟在當時戰(zhàn)國末期,夷族是很普遍的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