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歷史的真相,挖掘過去的故事,聽聽老一輩講述腳下土地曾經發生的故事
感受歷史傳達的厚重,用全新的角度去觀察歷史,用心去聆聽來自過去的聲音,感受古人傳達的智慧,關注我,跟著我們一起去追尋先祖的腳步,挖掘出那些塵封在泥土中的歷史!
正文
朱元璋殺盡開國功臣,后人對他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朱元璋實在是太殘暴了,那么多功臣都被他殺掉了;也有人說,朱元璋這是不得已而為之,朱標病死,皇長孫朱允炆又太仁厚,根本不是從死人堆里走出的將領對手,于是痛下殺手。
可有一個人比朱元璋還有強悍,一天之內殺掉了70名將領,可后世對這位皇帝評價甚高,高到無一人指責,這個人就是五代時期后周皇帝周世宗柴榮。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曾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我們在肯定趙匡胤的同時,柴榮的貢獻是絕對不能忽視的,趙匡胤是站在柴榮這個巨人的肩膀上獲得成功的。
柴榮被史學界稱為“五代第一明君”,后來的趙匡胤僅用20年就完成了統一。北宋對待工商業的態度、優待文人的各種政策,都跟柴榮商人出身有著重大關系。自幼生活在社會底層,柴榮深知民間疾苦,于是他希望能在位30年,“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柴榮開始整頓軍隊,“況百戶農夫,未能瞻一甲士。且兵在精不在眾,宜一一點選。精銳者為上軍,怯懦者任從安便,庶期不用,又不虛費。”通過一段時間的整頓,禁衛軍成為柴榮麾下一支震動天下的強大軍隊。
顯德元年,北漢勾結契丹南犯,柴榮不顧大臣勸說,毅然御駕親征。柴榮率領大軍北進,雙方在高平打了一場遭遇戰,當時柴榮兵力安排是這樣的,“李重進、白重贊將左,樊愛能、何徽將右,向訓、史彥超居中軍,張永德以禁兵衛蹕。”
然而,激戰中右路軍的樊愛能、何徽等將領看到敵人來勢洶洶,不戰而退。千鈞一發之際,柴榮一馬當先,終于擊潰敵人,取得了高平之戰的勝利。樊愛能、何徽等70位不戰而退的將領怎么處理?
柴榮雖主張殺掉,可有一點猶豫,這時大將張永德站了出來,“愛能等素無大功,忝冒節鉞,望敵先逃,死未塞責。且陛下方欲削平四海,茍軍法不立,雖有熊羆之士,百萬之眾,安得而用之!”
次日,“斬敗將樊愛能、何徽等七十余人,軍威大振。”柴榮一天之內殺掉70位將領,看似兇殘,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參考資料:《宋史》、《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