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佚名(傳姚文翰) 歷代帝王像(四十五開)
絹本水墨設色 28.3×22.2厘米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帝王像 伏羲
伏羲氏又稱包犧氏,他對人民的貢獻是很大的。“包犧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他還發明“結繩為網以漁”,造福于民。
帝王像 帝堯
堯,名放勛,又稱陶唐氏,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史記·五帝本紀》記載:帝嚳有兩個兒子—摯和放勛;帝嚳死后傳位于摯,就是帝摯;帝摯不善,而讓位于放勛,也就是堯。堯在位時,他的仁德使百姓愛戴,萬國敬服。堯的都城在山西南部。 《尚書·堯典》記載:堯命羲氏、和氏觀察天象,授時于百姓;委派禹的父親鯀治水,可惜不成功;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丹朱暴虐兇惡,沒有傳位給丹朱;后來因為舜的德行而傳位與他。
帝王像 商湯
湯,姓子,原名履,又稱武湯、成湯。生卒年不詳,商部落首領,滅夏而建商。在位13年,病死。葬處據傳有六處,說法最多的是在毫(今河南省商丘縣北面)。
湯,據說是帝嚳后代契的子孫,為商部落首領。商族興起在黃河下游,相當于現在的河南、山東一帶。商部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時期。這個部落的始祖叫契。傳說契的母親簡狄洗澡,忽然發現燕子下了個蛋,吃了以后便懷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傳說。
夏朝末年,商族逐漸強大,眼見夏桀暴虐,失去民心,湯決心滅夏。桀擔心湯勢力壯大而威脅自己,便將湯召入夏都,囚禁在夏臺。商族又送桀以重金,并賄賂桀的親信,使湯獲釋歸商。
湯建立商朝后,減輕征賦,鼓勵生產,安撫民心,使商的勢力擴展至黃河上游,成為又一個強大的奴隸制王朝。湯為部落首領17年,建商后稱王13年,病死。
帝王像 周武王
武王,名姬發。生卒年不詳。文王次子,文王死后繼位,在位3年,病死,葬于畢原。姬發,因文王長子伯邑考被商紂王殘殺,所以,文王死后,由他位。姬發繼位后,繼續用姜子牙為國相,以兄弟周公旦、召公為助手,進一步整頓內政,增強軍力,準備繼承文王遺志,攻滅商紂王。
西周建國后的第三年,姬發在天下未寧的形勢下病死在鎬京。姬發死后的廟號為武王。尚書中的泰誓,牧誓,詩經中的召南甘棠等20幾篇文獻中,都記載有武王的言行事跡。
帝王像 漢高祖
漢高祖,名劉邦,字季(公元前256年-前195年),西漢開國皇帝。為漢王4年,在帝位8年,于平定英布叛亂中胸部受箭傷,后創傷復發而死,終年53歲。葬于長陵(今陜西省咸陽市東35里處)。
劉邦,泗水郡沛縣(今江蘇沛縣)人,出身農家。為人豁達大度,有大志。初為秦朝泗水亭長(管理十里地方的小官)。
劉邦本人既不是將才,也沒有什么高明的謀略,但他善于用人,尤其懂得發揮部下的長處,又“好謀能聽”,能夠采納部下正確的意見,能體恤民情,關心民間疾苦,因而得到人民的擁護,在張良、蕭何等人的謀劃下和韓信、彭越、英布等將領的征戰下,終于由弱變強,在公元前二零二年打敗項羽,并迫使項羽自刎于烏江。二月,劉邦在汜水(今河南省滎陽縣境內)即皇帝位,建立漢朝,初建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史稱西漢。
帝王像 漢光武
光武帝,名劉秀(公元前6年-公元57年),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在位33年,病死,終年63歲,葬于原陵(今河南省孟津縣西長道社)。
劉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其父曾任南頓令。
公元57年2月,劉秀病死于洛陽南宮前殿,留下的遺詔中說:“我沒有給百姓造福,后事一切都照文帝(西漢劉恒)那樣,務必從簡,不要浪費。”
劉秀死后的廟號為世祖,謚號為光武帝。
梁武帝
武帝蕭衍,502年廢南齊皇帝自立,建立南朝——梁,蕭衍信奉佛教,生活簡樸,但政治昏庸,549年死于侯景叛亂,時年86歲。
隋文帝
文帝,名楊堅(公元541-604年)。北周隋王,后廢北周靜帝而稱帝,建隋朝,為隋朝開國皇帝。在位24年,被子楊廣謀殺,終年64歲,葬于泰陵(今天陜西省縣西南20里)。
隋文帝楊堅,弘農華陰(今陜西省華陰縣)人,其父楊忠是西魏和北周的軍事貴族,北周時官至柱國大將軍,封為隋國公,楊堅承襲父爵。其女為北周宣帝(天元帝)宇文贊皇后。公元580年。北周宣帝死,他在關西士族支持下,以外戚身份入宮輔助政,任宰相,總攬大權,進封為隋王。革除宣帝時的酷厲苛刻之弊,深得人心。公元581年2月甲子日,他廢黜九歲的北周靜帝宇文闡,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后改為長安,改年號為開皇。
楊堅稱帝后,于開皇七年(公元587年)滅亡后梁,一年后下詔伐陳。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滅亡陳,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
唐高祖
高祖,名李淵(公元566-635年),字叔德。隋朝太原留守,反隋攻入長安,隋煬帝在揚州被宇文化及殺死后,他在長安自立為帝。在位9年,被迫禪位于唐太宗李世民,后病死,終年70歲,葬于獻陵(今陜西省三原縣東北43里的唐朱村)。
武德九年(公元625年)6月,李世民先發制人,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并派尉遲敬德帶兵進宮。這時李淵正和妃子、大臣在宮苑湖里泛舟游玩,尉遲敬德稟告說:“太子、齊王叛亂,秦王恐驚動陛下,特派臣來護駕。”李淵大吃一驚,忙問:“太子和齊王現在何處”。尉遲敬德回答說:“已被秦王處死”。李淵十分難受,命令登岸,問左右該怎么辦。一旁的宰相蕭禹順水推舟說:“秦王功德蓋世,深得人心。現在既然沒有了建成,元吉,就該立秦王為太子。”尉遲敬德緊接著說:“外面尚未完全平靜,請陛下降旨,要各路軍隊接受秦王節制。”李淵只好依言降旨。三天后,李淵正式立李世民為太子,執掌國政。
有的學者對玄武門之變持不同的看法,認為李淵并非昏潰之輩,李建成也并非怙惡不悛之徒。李世民和李建成之爭,屬于封建皇子間為奪取嗣位而進行的相互殘殺。
同年8月甲子日,李世民逼李淵禪位,由他即位稱帝,尊李淵為太上皇。第二年改年號為“貞觀”。公元635年10月,李淵病死。死后的廟號為高祖。
唐太宗
太宗,名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唐高祖李淵次子。殺太子李建成后,逼高祖禪位給他。在位23年,患痢疾而死,終年51歲,葬于昭陵(今陜西省醴泉縣東北50里的九宗山)。
李世民,生于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9年),為唐高祖李淵次子,李淵希望他將來成為一個濟世安民的人物,于是便給他取名為世民。隋煬帝在位期間橫征暴斂,荒淫無度,各地反隋斗爭此起彼伏。公元617年,李世民見時機成熟,便和劉文靜等人策動李淵起兵反隋,攻入長安。唐朝建立后,李世民被封為秦王,任尚書令。面對群雄割據的局面,李世民領兵南征北戰,先后消滅了薛仁果、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割據勢力,逐步統一了全國,是唐朝的實際開創者。
公元626年8月甲子日,李世民逼迫高祖讓位,由他即位稱帝,是為唐太宗,第二年改年號為“貞觀”。
李世民所采取一系列措施,把一個民不聊生、邊患無窮的中國,建設成一個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的國家,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富強昌盛的封建國家,史稱“貞觀之治”。
但是,李世民晚年,生活又趨于奢侈,他大興土木,加重賦役,連年對外用兵,曾三次親征高麗都歸于失敗,向東發展勢力的愿望沒能實現。
公元649年3月,李世民得了痢疾,醫治無效,命太子到金液門代理國事。5月病危,召太子,妃嬪進臥室,又召長孫無忌,褚遂良入內接受顧命,并命令褚遂良起草了遺詔。不久,一代英主李世民病死于長安宮中的含風殿。
宋太祖
宋太祖,名趙匡胤(公元927—976年),后周殿前檢點,在“陳橋兵變” 中被擁立為帝, 宋朝的開國皇帝。在位17年,病死,后人又懷疑為其弟趙匡義所害,終年50歲,葬干永昌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堤東保)。
趙匡胤,涿州(今河北省涿縣)人。父趙弘殷時遷居洛陽。他出生于洛陽夾馬營。父親先后為后唐、后晉、后漢的軍官。趙匡胤起初投奔后漢大將郭威,因喜愛武藝,得到了郭威的賞識。后他又參預擁立郭威為后周皇帝,被重用為典掌禁軍。周世宗柴榮時,他又因戰功而升任殿前都點檢(皇帝親軍的最高將領)。掌握了后周的兵權,兼任宋州(今河南省商丘縣南)歸德軍節度使,負責防守汴京。周世宗死后,其子柴宗訓繼位,時僅7歲。趙匡胤和弟趙匡義。幕僚趙普密謀篡奪皇位。
趙匡胤建立北宋后,眼見天下割據勢力林立,便對趙普說:“我睡不著覺,因為臥床以外都是人家的地盤。”在趙普的幫助謀劃下,趙匡胤首先擊潰了后周殘余勢力李筠、李重進等的反抗,然后采取“先南后北”的統一中國的策略,先后攻滅了南平、湖南、后蜀、南漢、南唐等割據政權,同時又加強了對北方契丹的防御。
帝王像 宋太宗
宋太宗,名趙匡義(公元939~997年),太祖趙匡胤弟。趙匡胤死后繼位。在位22年,因箭傷屢發而死,終年59歲,葬于永熙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堤東保)。
趙匡義,又名趙光義,即位后改名趙窘。他曾參與陳橋兵變,擁立其兄太祖為帝,并為殿前都虞侯,領睦州(今浙江省建德縣東)防御使。后加中書令,封為晉王。時太祖寵幸金城夫人。趙匡義屢次勸諫太祖要遠女色.重國事,太祖不聽。有—天,太祖在后苑召趙匡義陪宴,并邊飲酒邊射獵。太祖拿了一大杯酒一再勸趙匡義喝下,他推辭不了,就指著庭下花叢中的一朵鮮花說;“如果金城夫人親手去將這朵花折來,我就喝。”太祖就命金城夫人去把那花折來。這時趙匡義拉足弓弦似欲射獵別物.忽然轉身一箭射死了金城夫人,然后扔弓哭拜在地,抱著太祖的腳說:“陛下剛剛得到天下,應該以國事為重啊。”太祖見他忠心,又是自己的親兄弟,就沒有怪罪。太祖于公元976年10月在燭影斧聲中死去,他于同月繼位,改年號為“太平興國”。
帝王像 宋真宗
宋真宗,名趙恒(公元968~1022年),原名趙德昌,后又改名元休、元侃。太宗第3子。太宗病死后繼位。在位25年,病死,終年55歲,葬于永定陵(今河南省鞏縣東南蔡家莊)。
趙恒,先后受封為韓王、襄王、壽王。太宗晚年迷信相術,曾召一僧人入宮給子侄諸王看相。僧人看了幾個子侄,只有趙恒還在睡覺,沒有出來。僧人卻奏告說:“我遍觀諸王,命都不及壽王。”太宗說:“你還沒有見過他,怎么知道他的命最好?” 僧人說:“我剛才見站在壽王門前的3個仆人,他們都具有日后成為將相的器度。仆人尚且如此,他們的主人自然更高貴了。”于是,太宗就立趙恒為太子。太宗于公元997年3月病死,他于同月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咸平”。趙恒即位之初,任用李沆等人為宰相,也能注意節儉,政治較為安定。
帝王像 宋仁宗
宋仁宗,名趙禎(公元1010一1063年),原名受益。真宗第6子。真宗病死后繼位。在位42年,病死,終年54歲,葬于永昭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孝義堡)。
趙禎,先后封為壽春王、異王。真宗病危時被立為太子。真宗于公元1022年2月病死,他于同月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天圣”。
帝王像 宋英宗
宋英宗,名趙曙(公元1032~1067年),仁宗養子。仁宗病死后繼位。在位4年,病死, 終年36歲, 葬于永厚陵(今河南省鞏縣西南孝義堡)。
趙曙,太宗重孫,商恭靖王趙元汾孫,濮安懿王趙允讓13子。年幼時被仁宗接入皇宮撫養,后歸家。5歲時, 仁宗賜名為宗寶(一為宗實)。公元1050年為岳州團練使,后為秦州防御史。公元1055年被立為太子。仁宗于公元1063年3月病死,他于同年4月壬申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治平”。
帝王像 宋哲宗
宋哲宗,名趙煦(公元1077—1100年),原名傭。神宗第6子。神宗病死后繼位。在位15年,病死,終年24歲,葬于永泰陵(今河南省鞏縣堤東保)。
趙煦,封為延安郡王。神宗病危時被立為太子。神宗于公元1085年3月戊戌日病死,他于同日繼位,第二年改 年號為“元祜”。
帝王像 宋徽宗
宋徽宗,名趙佶(公元1082~1135年),神宗11子,哲宗弟。哲宗病死,太后立他為帝。在位25年,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寶山)。
趙佶,先后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于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時無子,向皇后于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
趙佶是個書畫家,他的正書稱為“瘦金體”,并最擅長于花鳥畫。
宋欽宗
宋欽宗,名趙桓(公元1100~1161年),原名宣,又名垣。徽宗長子。由徽宗禪位于他。在位2年,國亡被俘后被馬踩死, 終年57歲,葬于永獻陵(今河南省鞏縣)。
趙桓,公元1125年12月辛酉日。受徽宗禪讓而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靖康”。
宋高宗
高宗,名趙構(公元1107-1187年),字德基。徽宗第九子,欽宗弟。北宋滅亡后,他逃至南京即帝位。在位36年,被迫讓位后病死,終年81歲,葬于永思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寶山)。
宋高宗趙構,先后被封為廣平王、康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他于金兵大舉南侵時,奉欽宗之命,與張邦昌一起出使金國求和。經過磁州(今河北省磁縣)時,州官宗澤勸阻他說:“金朝要你去議和,這是騙人的把戲,他們已經兵臨城下了,求和還有什么用,你此去豈不是自投羅網!”百姓也攔住了他的馬,不讓他北去。趙構害怕自己被金國扣留,便駐留相州(今河南省安陽縣),稱河北兵馬大元帥。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滅亡。趙構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即位,改年號為“建炎”。
宋寧宗
寧宗,名趙擴(公元1168-1224年),光宗次子。光宗退位后繼位。在位30年,病死,終年57歲,葬于永茂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寶山)。
宋寧宗趙擴,曾封為嘉王,平陽王。光宗在位時,被立為太子。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光宗退位后,由他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慶元”。當太皇太后宣布讓他即位時,他連說:“做不得,做不得。”太皇太后命令左右說:“拿皇袍來,由我親自替他穿上。”他又急忙拉住韓侂胄的手臂求助,又繞著殿柱躲避。太皇太后呵令他站住,并流著淚說大宋王朝延續到今天的不易,韓侂胄也在一旁百般勸說。他見太皇太后的決定已經不可改變,才穿上皇袍,叩太皇太后,嘴里還喃喃自語:“使不得,使不得。”經韓侂胄拖拉,他才走出內宮,登朝堂即位。
寧宗即位后,重用趙汝愚和韓侂胄二臣。后趙,韓斗爭激烈,寧宗便罷免趙汝愚,重用韓侂胄,由韓侂胄專擅朝政。寧宗又下令禁止道學;定理學為偽學,罷斥朱熹等理學家。史稱“慶元黨禁”。
宋理宗
理宗,名趙昀(公元1205-1264年),初名與莒,又名貴誠。寧宗養子。寧宗病死后繼位。在位40年,病死,終年60歲。葬于永穆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寶山)。
宋理宗趙昀,太祖10世孫,山陰尉趙希盧子。寧宗原立趙詢為太子,后趙詢夭折,另立宗室子趙宏為太子。趙宏因與權臣史彌遠不和,又被史彌遠廢黜。史彌遠從浙東訪得趙昀,便將他接回臨安,由寧宗收為養子,在宮中受教育,后封為沂王,立為太子。寧宗于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閏8月病死,他于同月即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寶慶。”
宋度宗
度宗,名趙禥(公元1240-1274年),初名孟啟,又名孜、長源。理宗養子。理宗病死后繼位,在位10年,病死,終年35歲,葬于永紹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里處寶山)。
宋度宗趙禥,太祖11世孫,榮王趙與丙子,被理宗收為養子,先后封為建安王,永嘉王,忠王。公元1260年理宗在位時,被為太子。理宗于景定五年(公元1264年)10月病死,他于同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咸淳”。
元太祖
太祖鐵木真,姓奇渥溫,名鐵木真,蒙古族人。1206年,被蒙古貴族推舉為“ 成吉思汗 ”。之后進行大規模的侵略擴張,死于1227年,廟號太祖。
元太宗
窩闊臺,成吉思汗的第三子,成吉思汗死后,由其四子拖雷監國一年,1229年才由窩闊臺即位。1234年,聯合宋朝滅掉金國。又攻南宋,1241年,死時年56歲。
元世宗
世祖忽必烈,姓奇渥溫,父拖雷,蒙哥的弟弟。1260年即位,1279年,滅南宋,定都大都。改國號“元”。死于1294年,時年80歲。
元成宗
成宗,忽必烈的孫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被稱為“善于守成”之君。死于1307年,時年42歲。
元武宗
武宗,名海山,元世祖太子真金的孫子,父答刺麻八拉。海山是以軍事實力取得帝位的。所以在即位后加強中央集權。死于1311年,時年31歲。
元仁宗
仁宗,名愛育黎拔力八達。武宗的弟弟。他即位后利用儒家思想作為統治工具,并革除武宗的弊政。死于1320年,時年36歲。
明太祖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幼名重八,改名興宗,字國瑞,明朝的開國皇帝,在位31年。病死,終年71歲,葬于應天孝陵(今南京市城外鐘山南面獨龍阜玩珠峰下)。
朱元璋,濠州鐘離(今安徽省鳳陽縣)人。出生在一個貧寒的農民之家,少年時曾為地主牧童。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朱元璋的家鄉遭旱蝗災害,瘟疫流行,他的父母及兄長都在這場災難中相繼死去。為了糊口,朱元璋投皇覺寺出家當和尚。但不久后的饑荒使得他不得不離開寺院外出化緣,游食于皖西、豫東三年,歷經磨難。此次外出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心力交瘁,終于病倒。病勢轉危,便立遺詔說他稱帝31年來“憂危積心,日勤不怠”。這寫出了他辛勞的一生,也寫出了他處于統治階級內部激烈斗爭之中的心境。遺詔中命太孫朱允炆繼位,諸子各自鎮守藩國,不必赴京奔喪,以防變亂。不久病死于南京西宮。
朱元璋死后,被謚為高皇帝,廟號太祖。
朱元璋生前找了許多畫工來畫自己的像,畫得都很逼真。由于朱元璋的相貌不雅,據史書記載,朱元璋“資貌奇偉、奇骨冠頂”。就是說朱元璋有一幅非常特別的相貌,黑黑的大臉,額頭和太陽穴高高隆起,顴骨突出,大鼻子,大耳朵,粗眉毛,一對眼睛鼓鼓的,發出冷酷的光。寬闊的下巴比上額還要長,誰看了都會吃驚,都要留下難忘的印象。所以畫工畫得越逼真,他越不滿意。后來,有個畫工猜中了他的心思,他畫得面貌輪廓有些像朱皇帝,卻一臉的和氣,看上去慈祥仁愛,同時又顯得威嚴沉穩。朱元璋很滿意,命人臨摹了很多份,分賜給諸子和王公大臣。所以,朱元璋像現有兩種,一種是他的真面相,另一種是美化之筆。
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攻敗侄兒建文帝后奪取帝位,在位22年,親征漠北返師途中病死,終年65歲,葬于北京昌平天壽山下的長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不過正如舊史家所說:“高(朱元璋)成(朱棣)肇造,享國長久,六七十年間,倉廩贍足,生齒繁殖。”因此朱棣也和朱元璋一樣,是個值個肯定的人物。
明仁宗
明仁宗朱高熾(公元1378-1425年),明成祖朱棣長子,成祖病逝后繼位,在位1年,病死,終年47歲。葬于獻陵(今北京十三陵)。
朱高熾,公元1395年被立為燕王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靜,言行識度,喜好讀書。由于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朱元璋的喜愛。不過由于朱高熾喜靜厭動,體態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來講,他并不喜歡這個兒子。
朱高熾對科舉制度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由于南方人聰明而且刻苦,進士之中多為南方人,但北方人天性純樸,忠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但北方人文采出眾的較少,為了保證北方人可以考中進士,朱高熾規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明英宗
明英宗朱祁鎮(公元1427-1464年),明宣宗朱瞻基長子。宣宗死后繼位。他兩次登基,在位共22年,病死,終年38歲,葬于裕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憲宗
明憲宗朱見深(公元1447-1487年),明英宗朱祁鎮長子,英宗病死后繼位,在位23年。因愛妃病歿愁悶成病而死,終年41歲。葬于茂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憲宗朱見深,原名朱見浚,于公元1449年英宗北征時奉皇太后之命,被立為皇太子。誰知命運與他開了個玩笑,他的叔叔明代宗即位后,隨著政局的逐漸穩定,就開始考慮如何廢掉他,而用自己的兒子取而代之。經過一番精心的謀劃,朱見浚被廢為沂王。但是上天好像只垂青于他,此后不久先是被立為太子的朱見濟早夭,然后是著名的“奪門之變”,這樣不僅他的父親奪回了皇位,他的太子之位也失而復得,他父親改元天順,也將他改名朱見深。但由于幼年卷在皇位之爭的漩渦中,精神壓力非常之大,因此留下了口吃的毛病。天順八年,英宗皇帝去世,朱見深繼承了皇位,成為了明朝第八位皇帝,第二年改年號為“成化”。
明孝宗
明孝宗朱祐樘(公元1470-1505年),憲宗朱見深第三子,憲宗病死后繼位,在位18年,病死,終年35歲。葬于泰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武宗
明武宗朱厚照(公元1491-1521年),明孝宗朱祐樘長子,孝宗病死后繼位。在位16年,荒淫過度而病死,終年30歲。葬于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世宗
明世宗朱厚驄(公元1507-1566年),明憲宗朱見深孫,明武宗朱厚照堂弟,武宗病死無子,由他繼位。在位45年,因服丹藥而病死,終年60歲,葬于永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穆宗
明穆宗朱載垕(公元1537-1572年),明世宗朱厚驄第三子,世宗病死后繼位。在位6年,病死,終年36歲。葬于昭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神宗
明神宗朱翊鈞(公元1563-1620年),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穆宗死后繼位,在位48年,病死,終年58歲,葬于定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光宗
明光宗朱常洛(公元1585-1620年),明神宗朱翊鈞長子。神宗死后繼位,在位僅1個月,因荒淫無度致病后服紅丸而死,終年36歲,葬于慶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明熹宗
明熹宗朱由校(公元1605-1627年),明光宗朱常洛長子,光宗病死后繼位,在位7年,因嬉樂過度成病,服用“仙藥”而死,終年23歲,葬于德陵(今北京市十三陵)。
清世祖
清世祖,名愛新覺羅·福臨(公元1638-1661年),太宗皇太極第九子。皇太極病死后繼位。在位18年。是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因愛病歿憂傷過度而死(另一說為出家后病死)。終年24歲。葬在河北孝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昌瑞山)。
清圣祖
清圣祖,名愛新覺羅·玄燁(公元1654-1722年),順治皇帝第三子。順治病死后繼位,為清入關后第二個皇帝,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病死(另一說為大臣隆科多害死),終年69歲,葬于景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
清高宗
清高宗,名愛新覺羅· 弘歷(公元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雍正病死后繼位,為清代入關第四帝。在位60年,病死,終年89歲。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縣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