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賓王,字觀光,浙江人,唐代著名詩人。駱出身寒門子弟,但是天資聰穎,7歲就能寫詩,被人稱為“神童”。他與唐代其他三位詩人王勃、楊炯、盧照鄰合稱為“初唐四杰”。駱賓王少有才名,七歲的時候就寫出了《詠鵝》這樣的千古名詩。
駱賓王生活的時代,社會也不是很太平,徐敬業起兵造反,想推翻武則天。駱賓王為徐敬業寫了一篇討伐武則天的檄文,即《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里面對武則天的行為大加批判。但是聽說武則天看到這篇檄文,讀到里面“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的時候,大加贊賞,并說有這樣的人才而沒重用是宰相的過失。
初唐四杰里面王勃、楊炯、盧照鄰都寫邊塞詩,但是他們都沒有到過邊塞,駱賓王應該是他們當中唯一一個久戍邊城的人,為此他寫下了《從軍行》,全詩如下:
平生一顧重,意氣溢三軍。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劍文。
弓弦抱漢月,馬足踐胡塵。不求生入塞,唯當死報君。
這首詩主要就是表達詩人立功邊塞的志向和慷慨情懷,詩風剛健、雄渾。尤其是最后兩句,表明詩人愿意用一死來報效朝廷,報效國家,表現了詩人要殺敵立功、捐軀報國的豪邁氣概。
駱賓王在朝廷中當侍御史的時候,因為直言上書,得罪了武則天,被關進了監獄。在監獄里,他寫下了那首有名的《在獄詠蟬》,詩云: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首詩是作者在患難之中所做,雖然表面上詠的是蟬,其實以用蟬來表明自己的心志,感情充沛,在詠物中寄托情思,由物到人,由人及物,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