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眾多的著名大詩人中,崔護只能算得上是一個“非著名詩人”。 因為在唐代的各種典籍中,關于他的記載少得可憐。
僅有“崔護字殷功,博陵(今河北定州)人。生卒年不詳,貞元十二年登第(進士及第)。”短短幾十個字。
崔護雖然在歷史上留下的事跡也非常少,但是卻因為一首《題都城南莊》而名垂千古。這首詩不僅體現出了崔護的詩人身份,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唐朝時期,人們在封建禮教“發乎情,止乎禮”的束縛之下,所表現出的對真摯愛情的向往。
從“貞元十二年登第(進士及第),同年為御史大夫、廣南節度使,太和三年為京兆尹”這條線索來看,我們可以了解到崔護其實生活于晚唐末期。
這個歷史階段那社會狀態其實十分混亂,無論是國家還是老百姓都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
如果按照這條線索深入探究,我們可以發現崔護其實生于772年死于846年。歷經唐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等七未皇帝。在他整整74年的人生旅途中,也正是唐朝江山處于風雨飄搖的頹廢時期。
崔護生于唐德宗統治時期,出身于博陵縣的一戶書香世家。相對于唐朝當時的大環境來說,崔護的生活在動亂年代還算比較穩定。在家風的影響之下,年輕時的崔護在當地也成了一位教書先生。
由于他天資聰穎、擁有十分俊逸的才情,再加上清高孤傲的性情,實際上在這段時間之內他很少與人來往。
正所謂“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即使偶爾在閑暇時間出去游玩,也基本上都是獨來獨往。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出,崔護其實是一個不太合群的人。
他在唐朝時期之所以沒有留下,比較深刻的足跡或事跡。其實既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很大關系,同時也與他本人詩作較少,或者說成名作不多有很大關系。但縱觀崔護的一生,我們發現他是唐朝時期,唯一一個以一首詩而名垂千古的“非著名詩人”。
1.崔護“尋春遇艷”
崔護與絳娘因桃花林而結緣,抒寫了一幕唐代才子佳人的愛情故事。也正因如此才有了《題都城南莊》,這首流傳千古的愛情詩篇。由于崔戶出生于書香門第,所以對唐朝的“開科取士”政策非常青睞,他寒窗苦讀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進士及第。
在唐德中年間崔護趕赴長安趕考,在考試結束之后為了釋放心理的壓力,他自己沿著向城外走去的小路閑游,不知不覺就走到了都城南郊。相比較與喧鬧不息的長安城來說,都城南郊不僅特別靜謐,而且這一路走來的美景,也讓崔護心馳神往。
在蜿蜒曲折的小路兩旁,既有“萬條垂下綠絲絳”的林蔭美色,也有鶯歌燕舞的愜意之情。在溫暖的陽光和煦的春風感召下,崔護的步伐逐漸向更加深遠的地方走去。正是在這種機緣巧合之下,崔護誤入桃花林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愛情傳說。
時間就這樣在一分一秒的過去,傾情游玩的崔護突然感覺口渴,但放眼望去卻沒有一戶人家。直到他走到了一個山腳之下,突然發現了一片桃花林。在桃花林的深處隱約可見一戶人家,為了能夠一解口渴之急,崔護快步奔向桃林深處的小屋。
這座沒入竹林深處的小房子,與陶淵明書寫的《桃花原》中的景色一樣別致。雖然院落比較小而僅有三座茅草屋,但卻讓這位唐朝才子有一種,春風拂面而來的溫暖之感。在這亂世之中真是難得一見,這種安靜、祥和、與世無爭的人間美景。
崔護上面輕輕敲擊木門,大有“小叩柴扉久不開”的意境。在無人應答的前提下,崔護輕推木門進入小屋之內,他發現桌子上有一張墨跡未干的詩箋
上面寫著一首“詠梅”五言絕句:“素艷明寒雪,清香任曉風。可憐渾似我,零落此山中”。
這首五言絕句不僅清新脫俗,而且還寫出了“大隱隱于市,小隱隱于野”的意境。這讓崔護的心中不禁油然升起一股敬佩之意,在城南郊區居然有超然于外物的“隱士”,這樣本來就滿腹經綸的崔護雅趣倍增。
(1)偶遇絳娘
正當他思考這首詩以及這處院落的主人時,突然一個“人還未到笑聲先聞”的妙齡少女,步伐輕盈地從里屋款款走出。全神貫注的崔護還未回過神來,一杯氤氳著淡雅清香的茶水就擺在了他的面前。
原來這位少女正是“隱士”家的女兒,小字絳娘年方二八。崔護看到這位少女之后不禁心旌搖曳,這不正是他日思夜想的夢中情人嗎?沒想到居然在桃林深處偶遇“女神”,崔護雖然心高氣傲、性格孤僻,但是在面對這位少女時也可謂一見傾心。
但畢竟他是一個飽讀詩書、知書達理的人,再加上“發乎情,止乎禮”的封建禮數,崔護并沒有馬上表露自己的心跡。而這位小字絳娘的少女,雖然也對崔護有一見鐘情之感,但出于女兒家的羞赧也沒有表露出對崔護的愛慕之情。
實際上在當時崔護與絳娘,能夠同處一室并聊天,已經超越了封建禮教束縛下的男女之情。但由于這種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束縛,所以崔護在飲茶之后就與絳娘辭行。但崔護留給絳娘一首無名氏的詩“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同樣聰明伶俐和飽讀詩書的絳娘,不僅理解了崔護的意思,同時也在心底下定了決心,如果崔護再來此處必將與其成好事。
崔護就是在這種情景之下與絳娘依依惜別。當他走出這片桃花仙境的時候,也十分期待下一次與絳娘的重逢。
2.“重尋不遇”
可是在崔護轉年再次來到這片桃林深處之時,無論怎樣叩門都無人應答。此時的崔護不禁想起了他與絳娘第一次見面,以及自己在離開桃林之后思念絳娘的心情,為了表達這種對絳娘依依不舍之情,崔護事情大發寫下了經典名作《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去年的時候也是今天,詩人崔護來到了絳娘居住的桃花林。她的美貌和桃花一樣紅潤誘人,但今年詩人再來此處卻遍尋不到絳娘,桃花依然盛開但她到底去哪里了呢?
詩人在考中進士之后的第二年清明節,突然又想起了去年的一次偶遇,所以就迫不及待的來到了這片桃花林。但是“桃花依舊笑春風”,那個自己日思夜想的斯人卻不在。既寫出了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同時也有一種人生轉瞬即逝的遺憾之感。
雖然崔護尋找絳娘而不得,但他回家之后心里卻一直放不下她。在這段日子里崔護不僅茶不思飯想,就連讀書也沒有了往日的心情。數日之后崔護再度前往城南尋訪絳娘。但卻出現了讓他始料不及的事情。
3.不負桃花緣
據唐朝孟棨《本事詩·情感》記載:后數日,偶至都城南,復往尋之,聞其中有哭聲,扣門問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護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殺吾女。”護驚起,莫知所答。老父曰:“吾女笄年知書,未適人,自去年以來,常恍惚若有所失。”
“比日與之出,及歸,見左扉有字,讀之,入門而病,遂絕食數日而死。吾老矣,此女所以不嫁者,將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殞,得非君殺之耶?”又特大哭。崔亦感慟,請入哭之。尚儼然在床。崔舉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某在斯。”須臾開目,半日復活矣。父大喜,遂以女歸之”。
從這段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崔護與絳娘的愛情在經歷了波折之后,終于出現了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結局。這段讓人羨艷的愛情故事,就是崔護這位晚唐末期的“非著名詩人”,能夠在史冊中為后人留下的珍貴足跡。
當然他寫的《題都城南莊》,在這段愛情故事的襯托之下,不僅讓崔護能夠名垂千古。同時也為晚唐以及后世朝代的詩歌,在愛情詩的寫作上提供非常寶貴的借鑒。雖然晚唐時期的李商隱是寫愛情詩的高手,但崔護的這首《題都城南莊》,所表現出的藝術價值,其實要遠高于其他愛情詩。
至于崔護與絳娘的愛情故事是否存在,目前還尚未有比較有力的史實記載。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題都城南莊》,這首詩應該是崔護的親身經歷。因為在這首詩中作者,寫出了纏綿悱惻愛情的真實感受,這其實也是這首詩最能夠打動人的地方。
其次這首詩在情節上的處理,不僅有前因后果同時也有始有終。《題都城南莊》緣起于崔護的一次“尋春遇艷”,但卻是在“重尋不遇”的前提下,以悲傷、遺憾的情緒作為創作基調,從這一點來看《題都城南莊》能夠成為經典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實際上這首詩雖然是對愛情失而復得的感慨,但事實上也表達了人生苦短,想要做什么事情就應該抓緊去做,一旦錯過了最好的時機,想后悔就已經來不及了。很顯然詩人的愛情可以失而復得,既是緣分的牽引同時也是詩人與絳娘心有所屬的最好歸宿。
筆者認為唐代“非著名詩人”崔護,所撰寫的《題都城南莊》一詩,之所以能夠名垂千古并經久不衰。實際上就是因為寫出了人們對美好愛情的期望,這種以感同身受的筆法寫出來的詩歌,不僅會讓大家有切身體會之感,同時也是對有情人終成眷屬的美好期盼。
崔護雖然仕途相對來說比較順意,但他的詩作在《全唐詩》中僅收錄了六首。除了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題都城南莊》之外。其他五首詩歌雖然也有一定藝術價值和文學魅力。但相比較于這首以愛情為題材的詩歌來說都要遜色很多。
通過讀崔護的《題都城南莊》,我們既可以體會到詩人的愛情,同時也能感知道在國家動亂的大背景之下,崔護作為一個文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以“愛情”作為詩文的主旋律,但其實想要表達的可能還有對國家早日恢復常態的愿望。
參考文獻
馬國強《轉益多師 后來居上——談“人面桃花相映紅”的遞相點化》
楊林夕《崔護“人面桃花”故事在明代的演變》
李豫《人面桃花相映紅》
李水云《訪桃花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