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取經后被封為斗戰勝佛,一生經歷無數戰斗,我們總能想起經典的大鬧天宮,也能想起狼狽的大戰紅孩兒。但要問起孫悟空的第一個對手是誰,許多人可能想不起來,甚至說起名字也很難想起來,因為這對手是個跑龍套的。但他的名字非常霸氣,叫做混世魔王。
孫悟空在三星洞跟隨菩提祖師學了十年法術,一回到花果山就聽說猴子猴孫被欺負的事,他二話不說直奔妖怪洞府,沒幾下就干掉了龍套魔王。緊接著,他不僅重新當回花果山的猴王,還偷了傲來國兵器,把周邊72路洞府的妖魔鬼怪全部收歸麾下,認了六個魔王兄弟,明目張膽地搶了東海龍宮的金箍棒,氣焰囂張地毀了地府的生死簿。
可以明顯看出,孫悟空打死混世魔王之后,所作所為與之前“好猴王”的形象大相徑庭。這是為什么?作者為什么要如此安排?
其實,孫悟空打死混世魔王,不只是給猴子猴孫出氣,更重要的是這個行為非常符合他的本性。天生的孫悟空天生就愛出風頭,骨子里很不安分,為了當上猴王,他敢一馬當先跳入不知深淺、吉兇難測的水簾瀑布。他把眾猴都帶進水簾洞之后,急不可耐地要猴子們拜他為王。他也很不知足,不愿只當幾十幾百年的美猴王,想要長生不老,與天同壽。同時他做事很雷厲風行,才決定要出外求仙問道,第二天就離開了花果山。
孫悟空求仙的過程可謂十分勵志,先是隨波逐流去到南贍部洲,尋訪了八九年也沒遇到半個神仙,但他并不氣餒,劃著木筏漂洋過海到了西牛賀洲,終于在樵夫的指引下找到菩提祖師。菩提祖師讓他打雜了七年,他毫無怨尤,每日認真掃地挑水。
在這過程中,仿佛孫悟空真的誠心問道,秉性純良,不僅胸懷正義,鄙視南贍部洲的人類只會為名為利,還稱自己“無性”:
“人若打我,我也不惱;若罵我,我也不嗔,只是陪個禮兒就罷了”。
一副好孩子模樣。可是仔細一想并非如此。如來出家是為了解救眾生脫離苦海,唐僧取經也是要教化世人,而孫悟空學長生不老之術只是為了自己能夠不死不滅,頂多可以夸一句有毅力。他學會72變和筋斗云,非常得意地在師兄弟面前表演炫耀,分明是在告訴師兄弟“俺老孫長生不老,而你們不行”。這種目的不純的心態哪能不惹禍端?
既然孫悟空天生反骨,讓他直接造反不就行了嘛,為什么還要先打個混世魔王?其實還真需要,如果孫悟空自恃神通廣大,一回家就招兵買馬,這就跟他在外求仙二十載的優異表現差別太大,性格的突然轉變挺難讓人信服。讓他先打死個混世魔王,那之后他再有多混世也就說得通了。而且混世魔王這名字不是亂取的,不是混山魔王,也不是混海魔王,孫悟空打死他,就是在向三界說明:俺老孫才是真正的混世魔王,你們這些小妖精小神仙算個什么東西!
所以,混世魔王就是孫悟空沖破石猴外像的一把鑰匙,打死他,孫悟空內在的魔性才會顯露出來,才能真正成為一只無法無天的混世大妖猴,才能在之后大鬧天宮。
但是混世魔王太神秘了,而且做事很反常。從猴子猴孫的話中得知,他欺負猴子們已經兩三年,居然沒有霸占水簾洞,只是搶了三五十只猴子和一些石盆石碗。他雖然實力很弱,也不至于兩年都攻不下更弱的猴子猴孫吧,而且既然搶了石盆石碗,說明他曾進入了水簾洞中。都打到大本營了,就只捉幾只猴子拿幾個碗?他缺嘍啰嗎?缺碗筷嗎?
最好的解釋,就是混世魔王只是一顆棋子,他被人安排,負責惹怒孫悟空,激起孫悟空的心魔。有一個細節可以證明,他的實力和72洞妖王相比只低不高,那些人不跟他爭花果山,說明他絕對有后臺。
那么他的后臺是誰?陶靖哥哥認為是菩提祖師!孫悟空在三星洞打雜七年,正式修煉三年,作為師父的菩提祖師早就算好了孫悟空學成法術的時間,所以先提前三年派出臥底,等到孫悟空學成時,又讓弟子們故意教唆孫悟空表演72變,他順勢找個理由趕他回家。這樣一來,孫悟空就能正好遇到假裝占山實則送人頭的混世魔王。
那么問題來了,菩提祖師為什么這么做?他到底是誰?有何更大的陰謀?孫悟空心魔已開,將會被如何擺布?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