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中國最偉大的著作,很多人發現《道德經》許多內容與商業經營有關,這個感覺是極為正確的,因為《道德經》就是古代的商品質量法。
《道德經》是中國正統文化,也是商業文化,也許有人不理解,中國自古就是農業社會,怎么會產生了商業文化?
中國人對商業的理解比較狹隘,我們通常認為,商業就是買賣東西,其實買賣東西只是狹義的商業。
實際上,商業關系就是利益交換,人與人之間都是商業關系,比如,父母撫養兒女長大,兒女成年后給父母養老,這就是商業交易。
還有親朋好友之間互相幫忙,結婚生子互相隨禮,這些跟商業買賣完全一樣,只是表面上沒有直接金錢交易,這叫“隱形商業關系”。
在小農社會,人的第一身份是:父母,兒女,丈夫,妻子,朋友,人與人交往也要算計利益,也是商業關系,但是我們通常不認為這是商業交易。
凡是商業交易就必須保證質量,父子親朋之間這種“隱性商業關系”也不例外,父母辛苦養大兒女,兒女精心贍養父母,這是“孝”,“孝子”就是高質量的兒子。兒女虐待父母,這就是劣質兒女。
朋友交往禮尚往來,叫“義”,仗義朋友是高質量朋友,如果坑害朋友是“不義”,“不義”就是劣質朋友。
這就是“儒家文化”倡導的“孝義禮”,儒家文化所指的人是“家庭人”身份,父母,兒女,朋友。儒家文化就是“人品質量法”。
在農業家庭之外,人還有職業身份,比如,木匠,鐵匠,醫生,教師,士兵,官員,買賣人,說書唱戲的藝人,等等。
這些人都要付出勞動,獲取報酬,這些都是直接金錢交易,有買有賣,這是“顯性商業關系”。大家通常把這些當做“商業關系”。
商業經營更需要質量保證,“道”就是商品質量的統稱,一個商業職業人敬業愛崗,保證質量,這叫“有道”。因此“道家文化”就是商品質量法。
道教文化所指的人是“職業人”身份,鐵匠,木匠,醫生,官員,等等,拿錢干活的人。這就是“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區別!
中國人最熟悉的生活就是,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自給自足的小農家庭經濟。
這種情況是萌芽于春秋,興起于戰國,漢朝以后才成為社會主流經濟,由于春秋末期鐵器得到廣泛使用,鐵器牛耕是家庭經濟的基礎。
而在春秋以前幾千年,沒有鐵器牛耕,農業耕作技術落后,刀耕火種,使用木器石器,生產效率很低,一個男人根本無法自己耕田種地,來養活家人,自然也沒有家庭經濟。
原始社會人們以部落為單位生活,一個部落就是一個大農場,首領就是農場主,上層領導是貴族知識分子,負責經營管理。
下層庶民和奴隸們干體力活,然后按照規則分發糧食用品,與今天發工資是一個道理。
周朝之后形成井田莊園制,莊園還是大農場,周朝諸侯國實際就是大農場,國君是農場主,貴族官員是領導層,下層庶民還是干體力活。
每個人都是職業身份,都依靠拿工資生活,這當然是商業經濟。而且先秦之前,商人地位也很高,如,范蠡,呂不韋,弦高,王亥,都著名的商人,《史記》也有《貨殖列傳》,專門為商人立傳。
因此,在春秋之前,中國是標準的商業社會,人們為了生存都是以職業身份存在,付出勞動,獲得報酬。
眾所周知,自然經濟最明顯的特點就是窮,為什么窮?因為自然經濟就是對自然資源的巨大浪費,比如,在蘋果產區,人們只能自產自吃,可自家的消費量非常有限,吃也吃不了多少,蘋果吃不完也就腐爛浪費了。
而且本地產蘋果,家家戶戶都有很多蘋果,賣也賣不掉。本地土地氣候適合生長蘋果,種多了也吃不完,人們自然不肯多種,夠吃就行,土地氣候資源又閑置浪費。
本地產蘋果,人們肯定精通栽植蘋果的知識技能,也無法充分利用,又造成才能知識浪費。結果是物品浪費,土地氣候資源浪費,人力資源浪費。
其它各地都是如此,香蕉產區是香蕉資源大量浪費,桃子產區是桃子資源大量浪費,等等。存在如此之多的浪費,不窮才怪呢!
如果發展商業經濟就可以充分利用各種資源,首先把蘋果長途運輸到非蘋果產區,當地人沒見過蘋果,大家圖新鮮,一人買一個吃,銷售量也極其巨大。
首先避免了蘋果腐爛浪費,人們吃了蘋果自然就省下了糧食!用多余的糧食喂豬喂雞,等于又為社會增加了物質資源。
而且蘋果全都賣出去了,人們可以多多種植蘋果,繼續賣掉,人力智慧資源有進一步充分利用。
以此類推,如香蕉,桔子,糧食,等等,都經過商業經營,讓全社會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如此一環一環循環下去,社會上物質越來越多,人們自然就富裕起來了!
1949年以前,由于地理環境,文化素質等多重條件的限制,中國一直以農業自然經濟為主,人民生活非常貧困。
建國后從國家層面大力發展工業,普及文化教育,大量修建公路橋梁,農業生產基礎設施,為現代工商業發展鋪平了道路。
1979年改革開放,實際就是著力發展商品經濟,充分利用了社會資源,很快富裕起來,人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幾十多年的生產超過了過去幾千年的總和,還是這一片土地,還是那些人,可經濟卻如同天壤之別。這就是商品經濟和自然經濟的差異。
商業經營可以產生巨大利益,只有擁有共同利益,可以讓很多陌生人共同合作,共同拼搏。也可以把很多人的智慧,財力結合起來,爆發出巨大能力,使得人們有能力突破自然環境的束縛。
為了獲得最大利益,人們肯定要想辦法采取各種科學技術,增加商品運輸量,延長商品保質期,修橋鋪路,又給許多人提供了工作機會,極大促進了人類科學進步。
事實證明,只有商業經濟才會加快科學技術的發展,歐洲成為科學技術中心就是典型例證。中國科技落后的根本原因就是商業經濟的落后。
商業經濟完全以人為本,以人的需求需要為出發點,你想要什么我就賣給你什么!你想買什么,我就給你造成什么!
我有一項擅長的技術,我自己用不完,可以為需要的人勞動,既幫助對方發財,我也可以增加收入,生活舒服,同時又給社會創造了全新商品,提高了人們生活品質。
所以商業經濟是人類自強自立的源泉,商業文明也是人類高等級文化。
商業可以讓知識精英充分發揮他們的技術才能,讓知識精英學有所用,促進科學技術進步,推動社會發展,爆發出強大動力。
你給別人工作,為了讓雇主滿意,你肯定會努力挖掘智慧潛力,盡力采用新技術。以獲得更大利益,這就是商業經濟的巨大優勢。
魯班善于做木工,工藝精湛,如果只給自己打家具,一套就夠了。如果魯班待在家里閑著,那精湛工藝就浪費埋沒了。
魯班做出精美木工用品,推向市場,賣給那些需要的人。既給社會創造了美麗精彩,也給自己贏得了巨大財富。反過來又促進了木工技術發展,如果魯班不是商人,根本不會成為木匠祖師爺。
商業經濟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類智慧才能,幸福萬家,造福社會。沒有商業經濟,人類的知識文化都會被埋沒,對于社會是一個巨大損失。中國逐步落后于西方就是因為商業經濟的落后。
小農經濟是自然經濟,農民種什么就吃什么,有什么就用什么,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而商業則是反自然經濟,本地的產品偏偏要運到外地賣掉,夏天出產的東西非要留到冬天賣,違反自然規律才能獲得更高的利益,這就是商業經濟的特征。
商業買賣雙方是兩個獨立經濟體,一方要買一方要賣,這才會展開交易。在商業交易中,價錢比較簡單,價錢合適就買,不合適就不買,還可以討價還價。
下一個問題就非常麻煩了,這就是商品質量,為了獲得更大利益,賣方很容易給出低質量商品。顧客到飯店吃飯,為了賺錢,飯店可能把發霉飯菜賣給顧客,顧客就倒霉了。
我給你蓋完房子拿工錢走了,可明天房子塌了,那你就吃虧了!你花錢雇傭工人干活,可他出工不出力,偷奸耍滑。這都是商品質量問題。
買方大多是外行,無法判斷質量優劣。等發覺質量有問題時,賣主早就跑沒影了。
如果社會上有很多這種事,商業無信譽,買方不敢買,賣方賣不掉,那就會嚴重打擊商業經濟,商業經營也會陷入困境。
在商業社會,每個人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比如一個廚師炒菜賣給別人,同時他也要買饅頭師傅的饅頭吃。
所以倆人都遵守“道”,生產優質產品,兩人才都會生活安全,如果廚師用地溝油炒菜,坑害了饅頭師傅,把饅頭師傅害死了,你也沒飯吃。再如果饅頭師傅也用發霉面粉,廚師也會倒霉。
因此必須每個人都遵守道義,生產優質商品,既保護了別人,也是愛護自己,這就是“道法自然”,我愛人人,人人愛我。
商業是社會產業,一種商品肯定會賣給許多人使用,劣質商品坑害人數多范圍廣,更會造成全社會的恐慌,人人自危。
所以“質量”是商業經濟的核心基礎,缺乏質量監督就沒有商業經濟的繁榮興盛。
古代沒有質量監督局,也缺乏專門機構進行管理,商品質量如何解決?
為了維護買賣雙方的利益,也給人們創造一個放心的商業環境,那就必須建立一套管理商品質量的規則。于是道家文化就出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