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魯克的旋律
克里斯托夫·格魯克(Christoph Gluck,1714~1787),德國作曲家,祖籍波希米亞。是歌劇史中主要人物之一。
1761年他完成了新劇《奧菲歐與尤麗狄茜》。此劇取材自古希臘悲劇奧菲斯(Orpheus)的故事,感人的劇情,配上杰出的音樂,使它的首演非常成功。
歌唱家奧菲歐的愛妻尤麗狄茜不幸死了,他非常悲傷,在神靈前慟哭。奧菲歐悲痛欲絕的歌聲打動了愛神,允許他去地獄,用動人的歌聲救回愛妻,并警告他在跨越冥界返回人間之前不得看妻子的臉。奧菲歐拉著尤麗狄茜的手,頭也不回地來到這里。他催尤麗狄茜快走,尤麗狄茜對奧菲歐連看都不看她一眼的冷淡態度產生懷疑,誤認為奧菲歐已不再愛她,要跟他告別重回冥府。奧菲歐想盡快趕回地面,產生誤解的尤麗迪茜不肯前行,兩人唱出一段描述內心活動的二重唱,這是一首絕妙的歌曲。尤麗迪茜悲痛地訴說著,越唱越悲哀。奧菲歐不知如何是好,忍不住要去看她,但想起愛神的警告,立即又打消了這個念頭。可是,當他聽到尤麗迪茜悲傷得快要倒地死去的時候,終于無法再忍受下去了,猛地看了她一眼,于是,正如愛神警告的那樣,尤麗迪茜倒地死去了。奧菲歐瘋狂地跑到她身邊,搖晃著她的身體深切責備自己,悲痛哀怨地唱著著名的詠嘆調:“我已失掉了我的尤麗迪茜”他悲傷到了極點,決心自殺殉情。
愛神被他的真情感動,再次顯形相救,終于救活了尤麗狄茜,使他們夫妻得以團聚。
歌劇第二幕第二場中有一段舞蹈音樂,由小提琴和長笛主奏。這是一首優雅略帶傷感的舞曲,其主題纏綿幽婉,徐緩如歌,柔和的旋律透出淡淡的哀愁。主題過后有一段略帶激動的旋律,仿佛奧菲歐和尤麗狄茜在相互傾訴無盡的思念和痛苦。我們經常可以聽到由這段音樂被改編成的小提琴獨奏曲。
曾經聽過拉赫瑪尼諾夫和基辛彈的《旋律》(Melody),他們彈的是Sgambati(斯甘巴蒂)改編的鋼琴獨奏曲。而還有個版本是由亞歷山大·西洛蒂改編的鋼琴獨奏曲。反復聽小提琴演奏的《旋律》,努力在琴鍵上演繹這個極其哀怨的旋律。但是鋼琴絕不像小提琴能夠把悠長的旋律線勾畫出來,只好一邊彈著琴,一邊在心中吟唱它,以此盡力將旋律延綿不斷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