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關系模型是董(進宇)教授總結出來的教育孩子的規律。它代表整個家庭教育要完成的主要任務。 左邊代表的是家長手中最重要的工具: 第一個工具是“無條件的愛”。作為父母,愛孩子是我們的天性,但是有意識地愛孩子,是培養孩子最重要的一種方法。當一個人被無條件地愛著的時候,他的自信心會大增! 第二個工具是“鼓勵”。告訴你的孩子:“沒問題!爸爸(媽媽)相信你!”每位家長都應牢記:孩子的勇氣和自信是被鼓勵出來的,而鼓勵是需要每天做的事情! 第三個工具是“表揚”。當孩子的一個行為做對了,我們及時的表揚才能使孩子的行為固定下來,才能使他下次接著再做,被認可了,他的自我價值會上升,自信會增強。 第四個工具是“確認”。一個行為是對還是錯,孩子是不知道的。家長要告訴孩子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這里不帶有任何表揚和批評,家長要客觀地幫孩子分清是。 第五個工具是“理解”。家長要用“理解”這個工具走進孩子的心靈,不再批評、苛責。 第六個工具是“陪伴”。孩子出生后,他的成長處在一種孤立無援的狀態,他就會孤獨、無助、沒有安全感,需要家長的陪伴。否則,他會漸漸產生恐懼感、對人生的無助感,也就沒有辦法成長。 第七個工具是“批評”。這是應該非常小心慎用的工具。“批評”只有針對行為本身才可能起作用。使用這個工具的前提是:家長和孩子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關愛、關系穩定!因此最保險的辦法就是盡量不用批評。 右邊代表的是家長要在孩子身上完成的任務: 第一個要鑲進孩子生命里的軟件是“自尊心”。如果孩子沒有建立起自尊心,他就不會在意別人怎樣看他,他不懂如何去看別人的眼神,他也就不會尋求別人的尊重和認可,由此也就沒有了上進心。 第二個軟件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對家長來說,不能說是一輩子的任務,至少是孩子25歲以前的任務。 第三個精神軟件是“責任心”。責任心沒建立,一個孩子是斷然不可能去積極進取的!孩子會變得被動,家長推一下他動一下。 第四個精神軟件是“主動進取精神”。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習”是一種腦力勞動,而腦力勞動的特點是,勞動者必須處于“主動狀態”才能學習好。 第五個精神軟件是“學習興趣”。如果在孩子大腦的神經系統中,做一個學科的功課會產生條件反射的快樂,學習興趣就產生了。 第六個精神軟件是“好習慣”。真正以學習為生的人不是靠意志力來學習的,這些人都是因為學習產生快樂才會沒日沒夜地做,后來就成了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