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上初一的女孩,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媽媽帶她來找我咨詢。
媽媽:孩子上初一,學習挺努力,就是感覺付出和收獲不成比例。
我:怎么不成比例呀。
媽媽:孩子每天都學習到晚上十一點多,老師讓做的都做了,但是成績不理想。當然孩子這個班在他們學校也是特殊情況,是一個比較突出的班。
我問孩子:是成績比其他班水平高嗎?
孩子說:嗯。有很多學神和學霸。
我:剛上初一,和小學不一樣,有些不適應是嗎?
孩子:對。
我:數(shù)學學科怎么樣?
媽媽:數(shù)學還行,但是就是考100分吧,120分的滿分,她同學很多接近滿分的。
我陸續(xù)問了其他學科的情況,孩子語文成績八九十分(120滿分),英語成績很好,政治、歷史、地理、生物等學科都在七八十分。
了解完成績,我問了一個問題:是不是地理生物這樣的學科,平時也很認真的學習,但是學的有點迷糊,然后期中考試前老師發(fā)的大綱,很認真的都背過了,但是成績不理想,有點困惑?
孩子點點頭,媽媽補充到:考試前,我?guī)е车模覚z查過了,都記住了,但是考試的時候沒發(fā)揮出來。
我接著又問了一個問題:孩子平時喜歡閱讀嗎?
媽媽說:孩子不太看書,一看書就有點煩。
我:小時候就這樣?
媽媽說:她從小就很忙,小學的時候給她報了各種輔導班,鋼琴、跳舞、書法,所以也沒有很多時間閱讀。
我:太忙了,所以讀書放到后面了,結果孩子不喜歡讀書。那現(xiàn)在應該讓孩子多讀些書。
媽媽:現(xiàn)在哪有時間呀,做完作業(yè)就已經(jīng)十一點多了。
我看到媽媽不解的神情,很認真的說道:孩子之所以初一學習碰到壓力,是和她的理解力有關系的。
所謂理解力,是說對文字及文字背后所代表的意義的理解。孩子從小被安排了很多輔導班,都在忙于上課,所以讀書少,相對應的來說,一個人的理解力是與她的閱讀量、知識儲備量有直接的關系。
因為讀書少,所以學習歷史、地理等學科的時候,腦子里面儲存的常識知識少,碰到教材里面的知識點,會感覺不理解、特別瑣碎,只能用記憶、背誦的方式來解決知識點,而實際上,初中階段的知識是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并且考核的重點也不只是知識點,而是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和運用能力。
舉個例子。我這里有個學生,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我們就有意識的帶領她閱讀人文、歷史、常識類的書籍,每年系統(tǒng)地讀三十到五十本書,兩年下來,孩子在頭腦中積累了大量的知識,上了初一,其他同學需要記憶的知識,在她這里就是常識,自然學習起來就輕松。所以初一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和歷史、地理這些科目都能在班里考入前三名,而且復習起來很輕松。
每一個學神和學霸,在她的頭腦中都有對應的知識系統(tǒng)的積累,不是單純靠智力,也絕非靠學習時間上的延長。
而閱讀不單單對“副科”有幫助,孩子語文科目不理想自然也與閱讀量低有關系,而數(shù)學學科始終在100分左右徘徊,也與孩子的理解力有關系。因為學生數(shù)學能考100分證明她基礎知識與題型都已經(jīng)掌握的差不多了,而突破不了的地方就在于最后的應用題和綜合題,應用題和綜合題其實考核的就是學生對題目中已知條件的挖掘,與教材知識的結合,這個能力本質(zhì)上也是理解力的問題。
最后,我總結說:閱讀不僅僅是語文老師的事情,需要學生自主自發(fā)起來,一旦學生的閱讀量到了,她內(nèi)在的知識地圖就會被打開,也就具備了自主構建知識體系,學習能力自然提高了。
沒有閱讀量的孩子,用再多的時間,再努力也就相當于在陸地上赤足狂奔,而閱讀是學習的翅膀,只有閱讀量到了,孩子才能在學習這件事情上飛翔起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