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以約⑴失之者鮮矣。”
注解
楊伯峻《論語譯注》:
【譯文】孔子說:“因為對自己節制、約束而犯過失的,這種事情總不會多。”
【注釋】⑴約——《論語》的“約”字不外兩個意義:(甲)窮困,(乙)約束。至于節儉的意義,雖然已見于《荀子》,卻未必適用于這里。
朱熹《論語集注》:
鮮,上聲。謝氏曰:“不侈然以自放之謂約。”尹氏曰:“凡事約則鮮失,非止謂儉約也。”
解讀
陳迎年:
釋:
約,約束,不侈然以自放之謂約,自然規律、道德、法律等,都能夠成為一種約束。
譯:
孔子說:“因約束自己而有過失,這是很少見的現象。”
記:
孔子這話,從教化、教養上看,道出了真理。人文化成,就是自覺約束自己,不斷修剪自己的翅膀,以便能夠超出本能,飛得更高。沒有這種自覺,人間的一切都無由建立,人將入于禽獸。在這里說覺、健、仁,都不為過。
不過,就具體的歷史過程來看,禮教吃人,中國人曾因太約束自己,造成了對人性的巨大損害。
關鍵問題在于,自覺約束自己,與法律、自然律的約束,是否一致?矯揉造作、平庸之惡、逆淘汰等等,因此司空見慣。
吳龍燦:
理解本章關鍵在對約的理解。約,古代注疏基本解作儉約,程樹德解作約束,楊樹達解作守約。守約之解很不錯,孟子知言養氣章,曾子守約,也是守住仁這樣的普遍道德法則,可以說是得一善而眷眷行之,擇善而固執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