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義理并不復雜,題眼在于“志于仁”。志,指的是我們意識的動機,惡,有兩種讀音,無論是善惡之惡,還是好惡之惡,都是有心,有意為之,在本章中兩種讀音義理皆可通。道德動機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行為,因此儒家歷來非常強調道德動機在意識行為中的作用,如陸九淵教人就以“辨志”為先。雖然良好的道德動機不一定能夠保證純善的行為效果,但正如楊時所云:“茍志于仁,未必無過舉也,然而為惡則無矣”,也就是說,若能以“仁”為志向動機,或有無心之失,但絕無有心之惡。可見,此章孔子是強調要在最根本處下手,若能志于仁德,以仁為志向的原則,自然無有心之惡。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