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注釋
楊伯峻《論語譯注》:
【譯文】孔子說:“居于統(tǒng)治地位不寬宏大量,行禮的時候不嚴肅認真,參加喪禮的時候不悲哀,這種樣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朱熹《論語集注》:
居上主于愛人,故以寬為本。為禮以敬為本,臨喪以哀為本。既無其本,則以何者而觀其所行之得失哉?
解讀
孫欽香:
唐以前注疏認為這一章夫子是在譏諷當時的失德的君主,有認為是譏諷孟武伯,但《論語集釋》認為這一章確實是“有為而發(fā)”,但“今不可考”。
具體而言,為政寬猛的爭論是傳統(tǒng)政治思想的基本議題,而后面兩條涉及《八佾》篇中的主旨,即禮儀背后如果沒有真精神即仁相配,則“威儀三百,禮儀三千”也不足觀。
為政之寬猛的最初文獻來源是《左傳·昭公二十年》
“鄭子產(chǎn)有疾。謂子大叔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則多死焉。故寬難。”
孔夫子對子產(chǎn)這句話評論:“善哉!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詩》曰:‘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施之以寬也。
‘毋從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慘不畏明。’糾之以猛也。‘柔遠能邇,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競不絿,不剛不柔,布政優(yōu)優(yōu),百祿是遒。’和之至也。”
關(guān)于這一點在《朱子文集》《答廖子晦》中有進一步說明,把古今所認為寬、和之不同解釋了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
后面兩條說的是《八佾》篇主題內(nèi)容:即儀節(jié)與背后精神或意義的關(guān)系,所謂“人而不仁,如禮(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