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意義上,我國南北方分界線是秦嶺-淮河一線,廣義上的北方包括東北、西北、華北以及河南、山東等省份。
歷史上,北方地區的山東以及東三省都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經濟水平并不比如今的長三角、珠三角差。
近些年來,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逐漸落后于南方,2019年,廣東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大關,達107671.07億元,比上年增長6.2%,廣東由此成為全國首個、目前也是唯一突破10萬億大關的省份。
而江蘇也不遑多讓,2019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為99631.52億元,增長6.1%,經濟總量距10萬億元大關僅一步之遙。
相比之下,我國第三經濟大省,位于北方地區的山東則經歷了一次發展陣痛,18年GDP調減近萬億,由76469.7億縮水至66648.9億,下調比例達12.9%。
在北方,山東GDP調減并非個例。
天津由18809.6億調減至13362.9億,下調比例29%;吉林由15074.6億調減至11253.8億,下調比例25.3%;黑龍江由16361.6億調減至12846.5億,下調21.5%;河北由36010.3億調減至32494.6億,下調9.8%;遼寧由25315.4億調減至23510.5億,下調7.1%。
另外,其他北方省份如內蒙、山西、寧夏、山西、甘肅、青海等也有不同幅度的調減。
而與之相反的是,大部分南方省市在經濟四普后,卻都是調增。
這說明一個事實,我國經濟格局由東強西弱轉變為南強北弱,并且南北差距有逐漸拉大的趨勢。
2000—2008年間,北方地區經濟規模在全國比例曾有過一定幅度的上升,但08年金融危機后,這種勢頭被打斷,從2012年開始,北方經濟規模占比一路下降,2016年首次下降到了40%以下,到2018年,更是降到38%左右。
整體經濟相對弱勢的同時,北方城市的表現也不很理想。
從上面的表單可以看出,2009年GDP排名全國前50的北方城市有27個,占比過半,十年后的2019年,這些城市絕大多數排名都出現了下滑。
天津從第5跌到第10,并且按照目前的發展勢頭很可能會被南京反超,跌出前10。
青島已經跌出前十,從2009年的第十跌到第十五,另一個副省級計劃單列市大連則由第十四跌至第26。
東北地區三省省會沈陽、長春、哈爾濱集在前30強名單里集體消失。
大慶、包頭、鄂爾多斯、東營排名下跌幅度驚人,下跌名次都在20多甚至50多,鞍山甚至跌出了前100強。
27個城市中,排名保持不變或上升的城市僅有5個,分別是北京、濟南、鄭州、西安、徐州。
這其中,北京是首都,濟南是北方第一經濟強省的省會,鄭州和西安是國家中心城市,有各種政策支持,而徐州實質上屬于南方的江蘇省,北方地區經濟減速成為一種普遍現象。
那么,你覺得我國經濟南強北弱的現象會得到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