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國,很多家長都會將所有的教育重任交給學校,完全沒有親子教育的這個概念。但是,這是一種錯誤的做法,親子教育對于孩子的影響才是最大的,教子成才是家長的責任,并不是學校的。
學會傾聽 我們常常說要尊重孩子,那怎樣做才是尊重呢?
其實愿意傾聽孩子說話,就是尊重。
在我們自己的經驗里,你仔細回想一下就能感受到。
如果有人愿意認真傾聽我們說話,就會感受到對方對自己的尊重。
父母是不是愿意聽自己說話,孩子們有自己的感受。
只是深層次的心理需求——被尊重,孩子們暫時無法言說。
可他們卻能實實在在從這兒感受到自己是不是有價值。
傾聽意味著尊重的話,那忽視就意味著否定。
太多的父母卻不知不覺中選擇了否定。
總是跟孩子說“不行”、“禁止”、“不許這樣”,就會覺得一切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這種控制感能夠讓我們內心感到充實和安全。
但是,通過“控制”養育孩子的話,最終只會得到一個焦慮暴躁的自己和一個叛逆而人格缺陷的孩子。
愛的表達在不同的年齡段,愛的表達方式是不同的。對于一個小小嬰兒來說,最好的表達方式是抱他,對他說話,輕輕的撫摸他。
生活中,媽媽一句充滿愛意的話往往會讓孩子感到極大滿足。
當孩子做了一件讓父母高興的事時,父母要及時說:“孩子,你真棒,我們愛你。”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父母要說:“不要怕,我們愛你,我們都希望你能堅持下去。”
當孩子犯錯時,父母要說:“你做的事情我們不同意,但我們愛你,并希望你改正錯誤。”
孩子是很敏感的,很在乎父母對自己說的話,一句真真切切的話能撫慰他們的心靈,尤其對于懂事的孩子來說,父母愛的表達可能會消除彼此之間的隔閡,令親子關系更進一步。
擁有同理心當父母與教育者一定要有同理心。這是最難的功夫,需要持續地練習才能掌握。用簡單的話來說,也就是與孩子互動或有沖突時,及時地用孩子的眼睛來看事物,用孩子的感覺來感覺事物。
你就好比進入了孩子的身體,用他的感覺來感覺世界。
無論發生什么事,用同理心這一技術來化解,看看會發生什么?
當親子沖突產生時,不妨問一問自己:這一刻,愛會解釋一切。
學會換框 愛迪生成功發明電燈泡,照亮了全世界。
但發明過程失敗了起碼三千多次。
很多科學家都認為沒有可能而一早放棄。
后來記者,傳媒訪問他失敗了三千了多次有何感想。
他回答說:我一次也沒有失敗過,因發明電燈泡總共需要三千多個步驟。
而同時我成功發現了三千多個沒有效果的方法。
根據一些心理學家分析,愛迪生和許許多多的發明家為什么有超乎常人的忍耐力,最終達致目標? 是因為他懂得換框,不易被外界的假象所迷惑與束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