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和“任性”雖然只相差一個字,但是其意義卻千差萬別,如果你選擇的是后者,那會讓你的工作丟三落四,漏洞百出,人生暗淡無光,發展受限;而如果你選擇了前者,就算是面臨了再大的困難,你都能堅信自己能夠逾越它,成功必將屬于你。縱觀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們,沒有一位不是通過自己的艱苦努力而獲取的,在加油努力的同時,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韌性”,一種永不磨滅的堅定信念。
有兩個和尚住在山上,每天那個年輕的小和尚都要下山去很遠的小河邊挑水,于是老和尚對他說,你除了每天去挑水外,可以在四周選擇合適的地方挖井,只要假以時日,必然能挖出井水,以后就不必每天下山去挑了。小和尚欣然答應。他開始挑選了一處地方,很快就行動了起來,可是,挖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絲毫不見有任何水的痕跡,小和尚沒辦法,只得重新換了一個地方繼續挖下去,希望自己能獲得好運,可是,又挖了近一個月,還是沒有任何收獲,就這樣,在近半年的時間里,小和尚不斷的挑選地方,每個地方都挖了很久,都不見水的影子,小和尚覺得非常失望,只得向老和尚請教。
老和尚陪同他一起來到他所挖的井洞旁,仔細的觀察思索了一陣,指著其中的一處地方,說道:就在這里挖吧,我說停的時候再停。小和尚聽從了師父的安排,下定決心就在這一處“深挖”下去,果然不出一個月時間,真的冒出了井水來,小和尚顯得很興奮,跑過來向師父報告,欣喜之余,并疑惑不解,問道:師父,你怎么知道這里會有水的呢?師父回答說:其實我也不知道這里到底有沒有水,只是看見你經常換地方,沒有堅持在一個地方挖下去,所以才沒有挖出水來。做一件事情如果不能堅定自己的信念,并持之以恒下去,是很難有突破的。小和尚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其實,做一件事情最終成功與否,其決定因素并不是有多么強大的能力,技術,資源,條件等,很多情況下,是那些我們看似并不重要的,最容易忽視的,就像上面這個案例,沒有挖出水來,可能有的“專業”人士會說,那是因為他們缺乏地理知識,缺乏分析和判斷,不能準確的知道哪里有水源的存在,甚至還有人會說,那是因為他們思想太落后了,不知道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和先進的儀器去探測,自然事倍功半了。我們承認,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手段的發達,能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問題,猶如醫學上,以前的醫生需要通過“望聞問切”來綜合診斷,憑借自己的經驗來比較準確的判斷病人所患的疾病,從而對癥下藥。而現今,我們只需要驗一下血,做個B超,親眼所見之下就可以準確的得知具體病因了,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可是凡事一定是利與弊共存的。我們所親眼所見的,擺在我們面前的化驗單,結果單,真的就能反映真實的病情嗎?恐怕答案仍然是未必的。就好像中醫所提倡的“奇經八脈”、眾多穴位等,無論你怎么解剖,都不可能親眼“看到”它們,可是它們就是這樣真實的存在著,這又如何解釋呢?因此,不管科技發展到如此先進的地步,其實,我們都不能忽略掉那些“看不見”的因素,因為很可能它們才是起真正的主導作用的。信念,韌性,堅持,我們都知道,很多人認為它們不科學,認為它們是“虛”的,可是往往就是它們決定了我們是否成功。
說到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再舉一個例子。十八世紀的歐洲,有一位科學家猜測并堅信蚊子是瘧疾的傳播媒介,于是便開始了研究,他整日里都在跟“蚊子們”打交道,有一天,他在自己的顯微鏡下足足盯著蚊子看了8個多小時,他的眼睛十分酸痛,視力也漸漸的變得模糊起來,可是,他為了有所突破和發現,定了定神,又繼續觀察起來,生怕自己在一眨眼的工夫,就錯過了一個重要細節,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他觀察到了一種與瘧疾寄生蟲一樣的細胞。成功了證明了自己的觀點。為傳染病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約翰生曾經說過:要想做成一件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堅持多久。
上天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每天都給大家同樣的24小時,為什么有的人做出了非凡的成就,而有的人一生都碌碌無為,時間和機會都是均等的,就在于人們有沒有把握住,有沒有堅持下來而已,有人說,成功的道路上并不擁擠,因為一開始的擁擠只是一個假象,越到最后,你會發現身邊的人越來越少,他們不斷的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被淘汰出局,而到終點時,你的身邊沒有任何其他的人,成功只能屬于你。
成功難嗎?需要能力,技術,資金,經驗,團隊,機遇,好運等,好像看起來真的很難,再看看自己,好像什么都沒有具備,那么憑什么成功就該屬于你,幸運之神就該降落到你的頭上呢?沒錯,在一開始,我們確實什么都沒有,什么條件都不具備,但是這并不影響我們“上路”,什么是真正的創業者?不是在別人已經鋪好的道路上,被左擁右抱著一直往前走,而是哪怕前方沒有路,自己也要去開辟一條路,沒有平臺,就自己創造一個平臺,沒有機會,就自己創造一個機會,這才是真正的創業者,才是真正的“勇士”,縱使過程無比艱辛,但是幸運的是,我們堅持下來了,一路的辛酸我們都經歷過了,終于“熬”出頭了。成功不屬于還能屬于誰呢?
朋友們,你認為自己是個有韌性的人嗎?在工作中,你愿意不斷的死磕自己,不斷的“熬”嗎?歡迎留言。本文由“余生仕途”原創發布。(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