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父母生而不養將被懲戒#成為了熱議話題,引發了網友對于家庭教育的廣泛討論。
相信大家還對前段時間上映的《何以為家》記憶猶新,而今天Professor要和大家分享一個與家庭教育相關、由真人真事改編而成的小短片——《菠蘿冰棒》
故事講述的是:女兒很小的時候,父母離異。她跟著母親長大。母親沒有念過書,沒見識,沒遠見,更沒有大視野。母女倆靠買水果艱辛度日。
不過,因為母親的溫柔與聰慧,女孩一直都在積極健康的成長著。
有一回,小女孩想切菠蘿,但不知如何下刀。媽媽見狀沒有說什么,只是拿起一個菠蘿,慢慢切給孩子看。小女孩學著媽媽的樣子,順利切開了人生中的第一個菠蘿。
夏天來了,孩子們開始吃冰棒。但小女孩沒有錢,吃不起冰棒,只能偷偷看著別人咽口水。
母親看見了,把菠蘿切塊,插上一根竹簽,凍在冰塊里,次日拿給女兒吃。
她說:“這是菠蘿冰棒。”小女孩覺得美味至極,說:“太好吃了,媽媽,我們應該把它賣出去?!?/p>
媽媽沒有反對。她任由女兒背著冰棒箱,去叫賣。但沒有一個人買小女孩的菠蘿冰棒。
她沮喪地走回來,問媽媽:“媽媽,為什么沒有人買呢?”媽媽沒有直接說答案。她說:“那你該自己去菜市場,看看別人是怎么賣東西的?!?/p>
小女孩去了菜市場,細心觀察其他小販。她聽見了吆喝,看見了廣告牌,知道了如何宣傳自己的優勢。
她回到家,拿起一個紙板,畫上菠蘿冰棒的圖,寫著:雪糕菠蘿冰激凌,每口好滋味。然后一路吆喝:5塊一根,10塊三根。她的菠蘿冰棒被一搶而光。
母親看見此情此景,欣慰地說:“未來無論發生什么,我也相信她能過得很好?!?/p>
影片中的女孩為什么如此自信積極?
因為在母親的教育下,她懂得了人生得由自己去探索,去試錯,去糾正和負責。而她的母親也是這樣做給孩子看的!
這個短片的原型Achara poonsawat在長大之后,獲得了Sarnrak項目獎學金,完成了本科學習,過上了理想的生活。
短片末尾,導演放上了一句話:家庭教育是激發潛能的源泉。
真正優秀的父母,都是不動聲色的擺渡人,他們會承擔起為人父母的責任,引導孩子積極面對人生里的各種問題。他們循循善誘,從不加強控制,他們將價值觀體現在一點一滴的行為上,而不是敷衍在空泛的道理中。
壹
之前,Professor曾經遇到過一個寫字非常漂亮的小朋友,非常驚訝于她這樣小的年紀竟然可以寫出如此娟秀的字體。
細問之下,她自豪的說:“我的媽媽寫的比我還要漂亮!”聊起來才知道她每天要練字三個小時,每次媽媽都陪她一起練。她很喜歡跟媽媽在一起練字,也自然而然的喜歡上了書法。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愿意陪孩子進步和成長,某些家長更擅長實施“雙重標準”,比如——
有的父母自己圖方便,經常隨手扔垃圾,但每次看到孩子扔垃圾,他就會義正言辭的說:“不要亂丟垃圾,掃地的人多辛苦呀!”
有一些父母,陪孩子寫作業時,一邊笑呵呵的看電視或低著頭玩手游,一邊監督并呵斥孩子要專心、要加快速度,不斷的叮囑孩子用心學習……
如此雙標的家長,怎么能得到孩子的信服呢?所謂親密育兒,在于心靈間的溝通,而心靈間的溝通基礎就是彼此尊重。我們只有此基礎上,和孩子多多溝通交流,充分給予孩子幫助與引導,親子關系才能逐步加深,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
當然,言傳身教是教育孩子的絕佳方式,但是我們不能刻意的去“言傳身教”,因為這種刻意并非出于真心,言語行動之間難免會有敷衍生澀的痕跡,無法給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與學習效果。
所以,我們常說:育兒先育己。只有先讓自己成為好的標準,孩子才能從我們的言行之間充分感受到榜樣的力量。
貳
現代意義上的“言傳身教”更準確的說應該是“身教言傳”?!把詡魃斫獭笔菍ⅰ把詡鳌狈旁谑孜唬雀嬖V你要怎么做,然后示范給你看。
而身教言傳則是將“身教”放在首位,你看到我這么做了以后,等你問我為什么這么干,我再告訴你。
前者是被動接受,后者是主動求教。
中國的教育大多屬于前者,而西方、尤其是美國的教育大多屬于后者。
眾所周知,美國是一個崇尚個人自由的國家,強調的是自由思想,人們經常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尋找真理。美國的孩子基本都有點思辨型思維,不管你講什么,首先是懷疑,除非你能自證或是我自己找到了方法來證明它的正確性。
這種“主動出擊”的態度,放在家庭教育中也是一樣的。既然要讓孩子信服,家長不妨先做,讓孩子通過家長的行為自行判斷對錯。當孩子身處一個開放性的學習環境中,他可以自行發現自身行為的諸多不當之處,從源頭上加以改進或創新。
我們需要明白,孩子最擅長的就是模仿。要想讓孩子成為什么樣子的人,家長就先得成為什么樣子的人。
叁
社會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曾經進行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波波玩偶實驗。這個實驗試圖搞清楚孩子是否會通過觀察成人而模仿學習攻擊性行為。
實驗中孩子們進入實驗室的時候會看到一位成人和一個名叫波波的大型塑料充氣玩偶(是那種被打倒以后還會再彈起來的玩偶)。研究者讓孩子們觀看那個成年人毆打玩偶的情景,成人偶爾還會對玩偶進行言語攻擊。
一段時間之后,研究者容許孩子們和玩偶玩耍。這個時候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孩子們不僅會模仿成人的行為去毆打、拍擊、辱罵玩偶,而且他們還會創造性地運用自己的方式去攻擊玩偶。
這個經典實驗告訴我們:孩子們確實會模仿他們所看到的行為,「榜樣」和「模仿」在孩子人格成長中發揮著重要的影響。言傳身教也被確定為一種普遍容易接受的能持續發揮影響效用的教育模式。
但是,“言傳身教”的核心不在「教」,而在「立」,越早讓孩子「立」得正,越少讓孩子接觸外界的暴力言行,越能對外部世界的暴力行為進行客觀正確的說明和引導,對孩子從小發展健康的人格與行為模式就越有幫助。
我們希望大家共同生活在更安全、更健康、更陽光的環境里,我們想要我們的孩子具備良好的個人修養和品格,那么,就讓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從自身的“言傳身教”做起,成為下一代的“正面榜樣”,也成為越來越好的自己!
Professor點評:
孩子是上天送給我們的一份非常重要的禮物,他給了我們一個作為家長、作為人該如何去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作為家長,我們需要不斷精進自我,給孩子充當正面積極的榜樣,引領孩子進步蛻變,成為更好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