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從不高深,它就隱藏在你生活中的雞毛蒜皮里,不管你發現沒有,它時時處處在你身邊。就像榮格所言: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將其稱為“命運”。
這世界上最深的誤會恐怕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誤會了。父母說:我那么愛孩子,把最好的都給了孩子,但是孩子卻毫不領情,叛逆難馴,實在令人心寒。孩子說:孩子愛父母要遠多于父母愛孩子,但是為什么'傷害'我最深的也是父母?
父母和孩子,世界上本該最親密無私的關系,怎么就走向了相愛相殺呢?到底問題出在哪里呢?
我的一個朋友A給我講述了一件她與她侄子之間發生的故事。
在講故事之前,首先介紹一下家庭背景。侄子從小父母離異,還在月子里就被送到爺爺奶奶家生活,父母在其成長過程中基本缺位。爺爺奶奶對孩子的照顧主要集中在溫飽撫育的階段,主要關心吃穿用住,對孩子精神上支撐不多,尤其奶奶,平時控制較多,孩子比較逆反。相比之下,孩子和小姑的關系走的更近,只是近些年隨著小姑結婚生子,關系也維系的不像以前那么緊密。
現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有比較明顯的適應不良,心情不佳,小姑為了寬慰侄子,提議在寒假期間帶侄子一起出門旅游,同行的,還有小姑丈夫和小姑的兩個女兒。一趟旅行下來,孩子的表現令所有人不滿,甚至是憤怒。用小姑的話說:'各種別扭'。到了海邊,你問他要不要去趕海?他說不要,你問他要不要吃海鮮,他說不要,問他要不要一起去游樂場玩,他說沒興趣….侄子的表現令小姑覺得很生氣,也讓姑父很不滿意,小姑夾在中間更覺得左右為難。回家后小姑向媽媽(孩子的奶奶)抱怨,在氣頭上,忍不住說:看見他那個樣子,真想抽他一頓。
沒想到這句話被侄子聽到,侄子發瘋一樣沖她怒吼:你抽我啊!有本事你就抽死我…
兩人不歡而散,小姑氣的很長一段時間沒再搭理侄子,過了一陣,侄子好像又恢復正常了,主動找她說話,兩人的關系才又正常起來。小姑表示,自己現在有小家庭,侄子在中學也很忙,所以兩人的交流并不多,只是偶爾在一起吃吃飯,帶侄子吃頓大餐。至于心理方面的支撐,就給到的不多。
聽完她的故事,我陷入了沉思。孩子心理的傷痕如此明顯,令人觸目驚心,但是孩子親人卻很可能根本感受不到。這也許就是父母和孩子不能同頻的根本原因。
就這個案例,我們可以談一談在家庭教育中,養育者與孩子為什么會相愛相殺的問題。
在探討這個話題之前,我先放上一個讀者的留言:'控制不應該被全部否定,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人生最寶貴的經驗,為何不能傳授給孩子呢? (至于)信任問題,并不是你無條件信任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誠實的。人格,很大一部分受先天因素影響。'這位讀者的觀點也代表了很多家長的看法。在此可以一并探討。
到底是孩子天性涼薄還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如果是后者,那么何為'正確的'撫養方式?'正確'的標準又是什么?
1. 正確的撫養方式,首先是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接納與愛
人一旦成為父母,就會有一種天然的責任感——對待一個全新的生命,由我們帶到世界上來的生命,我們作為父母,理應為ta負責。
但是'負責'這個詞太籠統了,我們有這個理念,更要有具體的行為。毫無疑問,負責包括對一個孩子生存保障的責任,包括照顧一個孩子的吃喝拉撒,讓ta安全的成長,但是負責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對孩子心理層面的養育。這一點恰恰是很多家長忽視的。
人作為一種高等生物,是有情感需求的,每一個人都需要獲得情感方面的滋養和滿足。其中,充分的安全感是建立高質量依戀關系的基礎,也是情感撫養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安全感的建立,首先來自于父母無條件的愛和接納。所以對孩子施加無條件的愛與接納,是父母對孩子負責的重要組成。
那么什么才算'無條件的愛與接納'呢?簡單說,就是對孩子最簡單、最自然的愛——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愛你,沒有任何理由。不因為你漂亮,聰明,性別,可愛,僅僅因為你是我的孩子。
這一點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非常難。很多家長對孩子是有期待和要求的,這種期待和要求他們自己很難覺察,也不承認。正如每個孩子心目中都有'理想父母'一樣,很多父母心目中也有'理想孩子',塑造理想孩子的標準,就是常見的聰明、聽話、乖巧、懂事、可愛、漂亮等。
有美好期待沒有錯,但問題在于,家長會無意識的拿這些標準去衡量自己的孩子,這種下意識的行為,帶給孩子的,就是總得到父母'有條件的愛'的創傷性體驗。
常見的例子就是父母常說的 '你不聽話,媽媽不喜歡你了'、'你又把衣服弄臟了,真麻煩'、'讓你喊人你就是不喊,沒禮貌'——這些話傳遞給孩子的潛臺詞是:你如果不聽話,弄臟衣服,不喊人…..在媽媽這里就是不被喜歡的。在孩子的邏輯中,ta會自動將父母的不高興當成是自己的'錯誤',只要覺察到父母有任何不悅的神色,ta都會認為是自己錯了,這種認知,會嚴重影響ta的價值感。
不要小看有條件的愛帶來的傷害性,這些傷害最大的傷害在于難以覺察,正因為難以覺察,就很難改變。日積月累,會對孩子帶來持續性的傷害,形成深刻的創傷烙印,并會進入到孩子的潛意識,影響ta的人格發育。
一個孩子沒有體驗到被父母全然的接納的不良經驗會帶給孩子創傷性的心理內核,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就是一個孩子'低價值感'、'低自尊'的根源所在。
這種低自尊用通俗的話來說,可以理解為自卑。換言之,當一個孩子得到的是有條件的愛時,ta注定是自卑的人。這種自卑深入骨髓,隨著年齡的增長,ta會嘗試用各種方法擺脫自卑帶來的陰影,但'只能修復,不能恢復如初'。
翻看那位讀者的留言:'(至于)信任問題,你會發現,并不是你無條件信任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是誠實的。人格,很大一部分受先天因素影響。'——她認為很多孩子天生基因不良,不值得被信任,她的潛臺詞是:對于那些天生基因不良的孩子,給予信任就等于放虎歸山。
類似的邏輯在很多家長身上都存在。比如對待孩子不寫作業和玩游戲的時候,家長會有這樣的疑問:你說讓我信任ta,但是我如果真的撒手不管,那ta就真的敢不寫作業,敢一直玩手機——所以,結論依然是:不能撒手。
實際上這是一個死循環:當家長不信任、不接納、不允許孩子的時候,一定會對孩子有很多要求、管理,這樣就一定會收獲一個低自尊的、逆反的孩子,然后,逆反的孩子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印證父母的不接納、不信任的理念是'正確'的,然后父母會更加堅定的認為自己不相信孩子是有道理的…..周而復始。
從心里相信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是有自尊心、天生都值得信任的,是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的一個重要方面。很多家長就像這位讀者,認為人與人之間有基因不同,有的孩子根本不值得被信任。但她忽視了一個問題:基因固然不同,但人類渴望價值、尊重和被信任的天性卻是相同的,當得到充分信任的時候,孩子會表現出一種'高自尊'的狀態回應父母的信任。同時,即使是'惡劣的'基因,真的表達完全,也需要'基因表達'的土壤,這個土壤就是家庭環境,簡單說,一個'優質'種子種在貧瘠的土地上,依然很難開花結果,一粒'壞'種子,種在肥沃的土地上,依然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
所以,如果想收獲逆反,就請給予孩子有條件的愛,反之,亦然。
2.正確的撫養方式應該是'無痛'的,無痛才會有效。
所謂'痛',就是創傷性體驗。根據心理學的原理,我們每個人都會遵循'傷害優先原則'——在受傷害感和幸福感之間,我們優先記住前者。
這也源于人類本能的防御機制:記住創傷,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防御危險。
但是正如防御本身既是本能,也會帶來禁錮一樣,當一個人的'受傷害感'太多,就注定是一個防御心重的人:雖然防御的初衷是為了保護自己,但是防御過重則會給自己的人格造成傷害。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說,培養孩子的終極目標在于人格的培養,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避免孩子有過多'被傷害感'的體驗。
那位讀者說:'控制不應該被全部否定,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人生最寶貴的經驗,為何不能傳授給孩子呢?'
這句話犯了一個邏輯上的錯誤。玉不琢不成器,但是怎么'琢'?“人生最高貴的經驗”,怎么傳授?按照讀者的邏輯,大概是要使用'控制'的方法,至少是部分使用。它的錯誤邏輯在于:雕琢和傳授有很多種方法,為什么要使用'控制'這種呢?控制本身帶來的體驗感一定是不舒適的,因為每個人都需要自我掌控感,這種心理需求和被人控制的感受是完全沖突的。既然如此,那我們可以推論:'控制'這種教育方式帶來的一定非'無痛'體驗。
同樣的例子還體現在那位朋友身上。坦白說,當聽完她講述的故事之后,我完全被孩子的被傷害感淹沒了。
首先,從小父母不在身邊,這帶給孩子的是一種終生無法磨滅的陰影,深刻的'被遺棄感'深入骨髓,當一個人有強烈的被遺棄感和不安全感時,ta表現出來的一定是極強的防御。也就是自我保護。
其次,他因為沒有得到質量優良的親密關系,沒有獲得情感鏈接,所以他的內心對于情感方面的渴望極其強烈。但同時,他又有極強的防御心——防御大部分帶來的是消極影響,當處于防御中時,人會不可避免的出現警惕、懷疑、對別人較少友善等表現,這些表現同時也會傷害自己的人際關系。正因為這種缺失,所以才導致了他的'糾結'——他渴望和親人(姑姑)發生鏈接,但同時又不知如何在關系中相處,他表現出來的不合群、冷淡、'不懂事',實際上都是源于這種深層的矛盾和內心的沖突。
第三,他在出行中看到姑姑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場面,對他來說是一種深切的刺激,這種刺激會激發他內心深處的被遺棄感和深層的自卑與憤怒,正是這些導致了他的那些'令人生氣'的行為。
第四,當親人只看現象(他的不合群),卻無法感知他的心理成因,更無法理解他的感受時,他感受到的是一種多重傷害,他會更緊密的進入防御模式,將自己包裹起來。當他聽到在他貧瘠的感情世界里,幾乎是唯一能給到他心理親近感的姑姑也在背后責罵他時,他的精神是崩潰的,他對世界的不信任和孤獨感全部爆發出來。這幾乎是一種自毀的傾向。
第五,他的主動示好很大程度上不是他'認識到自己錯了',而是因為他內心深處不敢斷裂關系的鏈接,姑姑的生氣讓他內心深處的'我錯了,我不少,我是沒人要的'這種信念卷土重來,他壓抑了自己的受傷害感,為了重新獲取鏈接,但是這種壓抑對他來說,是非常有害的。
第六,我有理由相信,這個內心世界千瘡百孔的孩子將用他的一生修復創傷,最好的結果是修復使用功能,但是不會完好如新。也許他還會一生糾纏在'關系'的漩渦中——極度渴望關系,但又恐懼關系,左右搖擺,糾結一生。
一個孩子的心比世界上最珍貴的陶瓷還要易碎,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盡量避免帶給孩子傷害感,本身就已經是教育的勝利。
從教育的結果上看,父母之所以要教育孩子,出發點和目的都是為了讓自己對孩子施加的影響'有效'。我們必須清楚,有效首先建立在“無痛”的基礎上。
那些控制、指責、嘮叨、講大道理、忽視、敷衍、包辦替代…..所有這些教育方式都是'有痛'的,它們都會帶給孩子傷害感,它們會讓孩子感受到不被理解、不被尊重、不被接納、不被愛…
在這樣的氛圍中,指望父母說話孩子愿意聽,幾乎是不可能的。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哪里有控制,哪里就有逆反;哪里有傷害,哪里就有防御;哪里有包辦,哪里就有懶蟲。當父母抱怨自己付出全部收獲的卻是小白眼狼時,當父母捶胸頓足埋怨孩子冷漠無情時,需要問問自己,自己的教育方式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家庭教育的問題,從來都是一個原則:孩子'有病',父母'吃藥'。一個人格不完善的父母,肯定無法培養一個人格健全的孩子。一個人人格的完善程度越高,其內心力量越強,對自己的自我掌控感越高,情緒管理能力越強,越自律,自我效能實現的越充分——這是一個看不見也摸不著的科學的內部規律,而成績只是孩子綜合素質的現實體現。
如何讓孩子成為自己心目中的孩子?如何不再費力不討好?答案就在于完善家長自身的人格,提升認知,以'正確的'方式養育孩子上。你知道什么是錯的,就知道什么是對的。當你對孩子施加的影響你自己能夠親身感受時,你就理解了孩子,實現了和孩子的同頻,從而,也就可以對孩子施加'正向而積極的'引導——但這個結果,靠打罵、修理、教訓、控制…是注定會失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