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文化大國,詩詞占據了文學的重要地位,尤以唐詩宋詞為典型代表,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或者象征。曾經一度雄于世界。這是中國人值得為之自豪的事情,因為這是我們祖先創造的文化。
然而,隨著近現代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之后,“熟讀唐詩三首,不能掙誰一分錢。”的觀念甚囂塵上,詩歌早已經從神壇墮落。曾經繁榮昌盛的“為你寫詩”的局面,已經一去不返。現在的社會,你要和普通人談詩歌,估計都沒幾個人鳥你。更不用說還有多少年輕人堅持去寫詩了,甚至出了社會后連讀詩的人都少了吧?
1.文化傳承的斷裂。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從中國第一本詩集《詩經》到清朝末年的龔自珍,康南海,梁啟超,林則徐等一批文化人止,中國詩歌走過了幾千年的歷史,是中國文化的瑰寶。但是到了民國以后,隨著西學東漸,推崇白話文運動的興起,甚至是經過后來的歷次運動,中國傳統文化一度備受冷落和打壓。傳統文化的精髓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
而做詩歌是需要較高的文學素養的,古詩講究格律,對仗,押韻,平仄等等,這是最基本的文化知識,但是因為斷了傳承,現在的年輕人基本上就沒幾個人會,何談做詩歌了?估計連門都摸不著。
2. 白話文的興起,文言文的衰落。上世紀五四新文化運動后,白話文逐漸取代了文言文的主導地位。無論是寫文章還是說話,白話文都占據了絕對的優勢。隨著文言文的衰落,許多年輕人連古文都看不懂,何談做古詩?另外,因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許多人轉而寫起了所謂的現代詩歌。
現代詩歌,簡單純粹,自由松散,沒有嚴格的要求。很快就占領了詩歌的市場。沒有古文功底的年輕人偶爾喜歡文學一下,那也是讀讀現代詩歌,寫寫現代詩。當然,喜歡文學的,尤其是喜歡做詩歌的年輕人還是比較少的。
3. 全民淘金,一切向錢看。有一句玩笑話:熟讀唐詩三百首,不能掙誰一分錢。在現代這個經濟社會,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現在許多年輕人忙于謀生,忙于掙錢,哪有做詩歌的閑功夫?有空讀一讀就已經很不錯了。
4. 休閑娛樂文化的興起,占用了年輕人大部分的時間。也許是現代人的生活壓力較大,社會上供人吃喝玩樂,聲色犬馬的享受實在太多了。許多年輕人為了減壓,經常沉迷于這些玩意。哪有空去正兒八經地學做詩歌?還有手機的誘惑力實在太大了。許多年輕人每天就是手機不離手,不論工作,下班,學習時間,一分鐘都離不開手機。而手機上的東西多是休閑娛樂的東西。休閑娛樂的東西占用了年輕人太多的時間。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中國詩歌喪失了生命力,被判了死刑。前幾年中央電視臺推出一檔《中國詩詞大會》,還是吸引了許多人的眼球。那個2019年考上清華大學的武亦姝,就是上一屆詩詞大會的冠軍。
通過這檔節目,中國詩詞的魅力再次散射出光芒。許多人也再次愛上了,重新認識了中國傳統的詩詞。但是,中國有個成語叫做“杯水車薪”。用這個詞語形容中國詩歌的短暫發光,再適合不過了。
詩詞作為傳統文化,要真正的復興,那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居士認為,現在的中國人過度地忙于經濟利益,忙于應付生存壓力,忙于聲色犬馬,要把中國人的注意力從這方面轉移到非功利的學習傳統詩詞上來,難度太大了。
時代在變化,中國的詩詞的宿命,也許最終只能成為少數人的愛好之一。不過,在人們在生活中忙得疲倦不堪的時候,傳統的詩詞,可能會成為人們的一道清涼的慰藉。偶爾開卷,會發現,原來中國古人的喜怒哀樂、智慧學問早已經記載在了詩詞當中。
我們后人要做的,首先是學習,其次是再學習,最后才是繼承與弘揚。如果,我們中國人都不能理解古人的喜怒哀樂,如何讓非中國人了解我們的文化呢?我們還要期待中國詩詞的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