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原點,我們可以理解為一個民族的精神出發點。不論是一部偉大的著作,還是影響后人至深的、偉大的思想家之思想,若是它對于后世有著啟蒙、開智、教化的作用和影響,我們便可以視其為精神原點。比如儒家的核心思想“仁”,不失為我們民族最初的精神出發點或曰精神原點之一。當然,可以作為精神原點的思想或者著作數不勝數。而道家的傳承者——莊子,其影響至深的《莊子》一書,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齊物論》作為《莊子》的內篇之一,便同樣具有作為中華民族“精神原點”的功能與意義。
關于莊子的“齊物”思想,本文主要從作為《莊子》內篇之一的《齊物論》著手管窺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原點性”。《齊物論》是《莊子》內篇的第二篇。全篇由七個寓言故事:南郭子綦隱機而坐、狙公賦芧、堯問于舜、嚙缺問乎王倪、瞿鵲子問于長梧子、罔兩問景以及莊周夢蝶構成。七篇寓言故事與故事之間雖然沒有表示邏輯關聯的詞語,但是在思想內容上卻是一條主線貫穿著,不論是其思想概括性還是在思想的深度上都逐步加深并提高,給我們展現出的是一種似連非連、若斷若續、前后相通、首尾呼應的巧妙行文。這就正如清代屈復在《南華通·齊物論》中所揭示的:“通篇大勢,前半順提,中間總鎖,后半倒應,千變萬化,一線穿來,如常山之蛇,擊首尾應,擊尾首應,擊中則首尾皆應也”。
佛家講究靜、定、慧,可以理解為靜才可定,只有定下來了才可以生出智慧。作為精神原點的莊子的《齊物論》同樣不失為此等智慧思想。《齊物論》開頭說南郭子綦憑著幾案而坐,仰著頭,向著天,緩緩地呼吸吐氣,而進入了超越物我對立對待關系的忘我境界。《齊物論》:“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其中“似喪其耦”,表現出了南郭子綦超然若脫的精神狀態。說明他正體驗或者說享受著一種心靈活動不為形軀所牽制,精神活動超越于匹對的關系而達到獨立自由的一種境界。不論是我們平時的學習也好,做事也好,還是為人也好,如果能夠像南郭子綦一樣做到精神活動超越于形與體的匹對關系而達到獨立自由的境界,達到一種“心如止水”和“心外無物”的狀態,便能夠享受自身活動不為外界事物所牽制的自由狀態,那么,我們也就會“不為物累”,從而向往能夠達到“得之于心而應之于手”的瀟灑。
生而為人,我們要有一顆愛人之心,學會去愛別人,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的朋友,愛自己應該和必須愛的人。也要能夠學會去愛自己不喜歡的人。甚至我們也可以嘗試著去愛自己的敵人,即使別人對我們不是很友善,甚至詆毀我們,我們也不應該因此而喪失愛的能力。學會愛自己的敵人才算得上是一種寬容,才稱得上具有博愛的胸懷,才能夠超越狹隘的“我”而成就一個豁達的“我”,才能夠做到像莊子所說的,摒棄我見,摒棄偏執的我,而最終遇見一個真我,達到忘我、臻于萬物一體的境界。《齊物論》以“吾喪我”發端,莊子或許有一個目的,就是要顯示世人所謂的是與非、對與錯,都出自于我見——偏執的我生出偏執的見解,執一己之見而未“喪我”——達到忘我、臻于萬物一體的境界。這里,我覺得作者以“吾喪我”開篇點題是向我們展示了初步的、最基本的“齊物”之法,表達基本的“齊物”思想。
方東美說:“莊子在《齊物論》里,想要把真正的自由精神,變做廣大性的平等,普遍的精神平等。然后對第一個必要條件,他說:‘今日吾喪我’這個‘我’是什么呢?它有不同的意義。一種是‘小我’,乃是因為在思想上或情操上,每個人都常以我為中心,同于己者就是之,異于己者就非之,所以造成許多隔閡,把和自己不同的看法排斥掉,或隔絕起來,而自以為是!這點是道家認為最忌諱的一件事。所以莊子繼承老子的精神,第一步講精神平等就是要‘喪我’,也就是要喪小我,忘小我,而成就大我”。
也就是說,我們想要能夠平等地看待事物、對待別人,我們首先應該做的就是去除自己內心的成見和私心,能夠盡量做到為別人著想,時時處處想著他人,有一種我為人人的精神。我們的生命除了為自己綻放光芒之外,更重要的還是為親人、為朋友、為需要我們幫助的人而活。因此,“吾喪我”的思想提供給我們的便是一種很重要的啟示。
人們都說天籟之聲是世間最美的聲音,如《齊物論》中:“汝聞人籟而未聞地籟;汝聞地籟而未聞天籟”;三籟者,即人籟、地籟和天籟。人籟指的是人吹簫管發出的聲音,譬喻無主觀成見的言論;地籟,是風吹各種竅孔而發出的聲音;天籟,是各個事物因它們各自的自然狀態而自鳴。但是,人籟、地籟、天籟三種聲音并無什么不同,它們都是天地間自然的音響。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在莊子眼中,天籟并非世間最美的聲音,天地間最美的聲音是自然而然的。我們知道,設若我們足夠細心的話,就會發現,不論是人所發出的聲音還是大自然中產生的各種聲音,要是對其加以區分,或多或少還是能夠發現不同點的,還是有一定的區別的。但很顯然,莊子這里是從“道”的角度對三籟加以區分的,從而得出三籟“齊一”的觀點。因此,釋德清又說:“將要齊物論,而以三籟發端者,要人悟自己言之所出,乃天機之所發。果能忘機,無心之言,如風吹竅號,又何是非之有哉!”由此可見,如果人們將自己之言視做如風吹竅號,人們之間又有何是非可言呢?
人的是非觀念來自于成見,如果是每個人都摒棄了《齊物論》中所說的“成心”,也就是去掉先入為主的毛病的話,也就不會有所謂的是與非、對與錯了。因此,每個人就會生出一套自己的是非標準,從而彼此之間爭論個不休,以至于說別人長,道別人短的現象出現。當時,莊子認為各家各派之間是與非、對與錯的爭辯是毫無意義的。實際上在莊子看來:“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說,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也就是說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并沒有彼類與此類之分,本來就沒有什么差別。彼與此二者是一對相對而生的矛盾,彼此包含,彼中有此,此中又有彼。人類要有“齊物”之思想,拋棄“我見”和“成心”,以一種空虛寧靜,毫無成見的心境去洞察事物的本來面目。對于周圍以及世間事物不刻意地將他們對立起來,這或許才是莊子所說的得“道”的關鍵所在。
方東美先生說:“還有一種真我,叫真實的自我,莊子名之曰:‘真君。’所謂的真君,拿近代的哲學名詞來說,可以叫做心靈的普遍位格,或者是像德國黑格爾所謂的‘普遍的心靈’或者是叫做絕對心靈。這一種精神狀態在宇宙里面,不是僅僅陷于主觀,而是通乎主體之際的。這種精神狀態是人人可以得而體驗的,當人們體驗或論及此種普遍精神時,一切宇宙萬象、宇宙萬物都是在此普遍精神里面。也就是說透過普遍精神將宇宙萬象、宇宙萬物顯現出來。此種真實的自我便是一種通乎主體之際的心靈。假使人們都可以分享這個共有的精神,一切偏私、一切驕奮、一切主觀,便可以一一化解掉。莊子所謂的‘真君’也相當于柏拉圖在物質世界里面,或在精神世界里面的一個‘精神的靈光’,逐步貫徹了一切宇宙的層級,揭露了宇宙一切的秘密,同時也把黑暗都驅逐掉,而照耀出來成為普遍的真理”。這或許就是莊子的“齊物”思想可以作為精神原點,并且影響后世至深的原因。
世事無常,要想能夠在世間立于不敗之地,我們應該學習道家的“無為”思想,“無為”并不是說無所作為或者無所事是,而是我們要量力而為、適時而為、自然而為,主觀動機符合客觀規律和客觀事實,做出符合時宜的正確之舉。學習莊子的作為精神原點的偉大的“齊物”思想,樹立“萬物齊一”的思想觀點,以便我們能夠在“無為”思想的影響下更好地“作為”。
上有莊子的“窮街陋巷、簞食瓢飲”的清貧生活,后有陶淵明的“種豆南山下”和“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品格,生活于不同時代的兩個人卻有著極為相似的人生態度。一個生活在先秦,社會動亂,戰爭頻繁,時局動蕩。另一個則生活在國家政權更替頻繁,整個社會思想自由開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發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有影響的時代,文化史上則稱之為魏晉風度。同樣厭惡仕途,同樣高風亮節,又同樣才高德盛。仕途的失意,清貧的生活,或許正是他們能夠在思想上、文學上有超高成就的原因,以至對后世產生重要的影響。莊子在《齊物論》中以“吾喪我”開端是要世人摒棄偏見的我,而達到一個真我,實實在在的我。以南郭子綦仰天而噓,進入一種“似喪其耦”的狀態。無獨有偶,陶淵明在《歸去來兮》中“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可謂是表達了同莊子“似喪其耦”異曲同工之妙的思想。不管是莊子也好,還是陶淵明也好,這些偉大人物的偉大思想無不影響著我們后來的一代又一代的人,后世的中國人需要一次次回到這些“精神原點”,需要從這些“精神的原點”獲得自由生命的營養,從而更健康地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