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論語》堪稱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影響力最為深刻的一本書,影響了中國文化的形成,決定了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根基。
古人講究“修身治國平天下”。那么關于修身在《論語》種是怎么描述的呢?
最早提出修身的也是《論語》里仁篇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省也。”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見到賢德之人就應該向他看齊,見到不賢德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有沒有犯同樣的錯誤。
如此經典的千古佳句就是能夠經歷千百年的的洗禮而不褪色。《論語》中還有許多做人修身的道理不管在哪一篇,道理其實都是相通的。
例如,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出自《論語》為政篇。這句話講的就是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像耀眼的北極星,居于一定的位置,群星都環繞著他。”那么做人何嘗不是這個道理。我們常說:以德服人。金錢和權力帶來的任何影響力也不如用德行帶來的影響堅固可靠。
還有,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子貢問什么是君子,孔子說:“君子會先踐行自己自己想說的言論,等真的做到了才把他說出來。我想初入社會的你是否也犯過同等的錯誤?自己心軟,什么事情都答應人家,不結合自己的情況。如果能做到還好,如果不能做到只能到頭來招來別人的怨恨。又像里仁篇的一樣:子曰:古之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也是說:古人不肯輕易把話說出口,是因為他們恥于行動趕不上言語。任何事行勝于言。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矣!孔子說:“因為對自己的管束,節制而范錯誤的,這是很少的。”君子修身一定要嚴于律己,這點放在任何地方都是有效的方法。俗話說:越自律,越自由。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說話要謹慎,行動要敏捷。這是強調修身的言行標準。
那么說了這么多關于修身的言論。你可能問:修身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孔子在《論語》中也給了我們解答。他在顏淵篇中是這樣說的:“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就是說當我們任何事問心無愧之時,我們還有什么好憂愁何恐懼的呢?
愿讀得這篇文章的的你在今后的生活中也能不憂不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