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們一生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第一次學習《詩經》,還是上初中的時候。那時候心思簡單,情感細膩,聽到有人誦“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臉上就會暈開一朵朵小花。
那時候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那篇《關雎》的意境,卻仍能讀出里面那讓所有人都憧憬的愛情的美妙。
一生中一定要學的書籍
后來大學時,曾上過一個教授的課,他講《詩經》時,總愛拿一把折扇,上面四個大字寫著:今夕何夕。他講起課來,引經據典,張弛有度,臉上總有一抹淡淡的微笑,不論何時,都有種氣定神閑的魅力。
大學畢業后,整日為三餐奔波,心力交瘁,竟將《詩經》遺落多年。直到女兒出生需要起名時,才想起那些曾經讓我癡迷沉醉的文字,于是買來重讀,忽有種“今夕何夕,見此良人”的別樣感覺。
再讀《詩經》,有種老友重逢之感,以前模糊的、略過的,現在都越發清晰起來,匯成叮咚小溪,流進我心,使我在煩雜中,得到萬物靈性的滋養,忽而更加熱愛眼前的世界。
于是,便決定提筆寫一些關于《詩經》的系列文章,在這個車水馬龍、繁雜麻木的生活中,將那個遙遠的、純粹的、溫潤的世界重現,給自己的心靈一盤玉食大餐。
于是,當真覺得,在這個“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里,每個人都應該用一首詩歌凈化心靈。
葛藤
梁啟超曾說:“現存先秦古籍,真贗雜糅,幾乎無一書無問題,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其首也。”
《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搜集了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古代詩歌,共計305首。
從這些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西周初期到春秋中葉約500年的風土人情、社會面貌。不僅可以從中領悟到古人對待生活的態度,還能看出那個時期光輝燦爛的文化成就。
《詩經》是一部沒有真偽糾紛的經典,我們在讀野史時,總會被歷史的真偽所困擾,但《詩經》中所體現的古代人文面貌,是不存在虛假信息的。如此,若真想了解古人生活習性,學習《詩經》就尤其必不可少了。
《詩經》在先秦時期稱為《詩》,或《詩三百》,在漢武帝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直到現在我們仍在延用。
眾所周知,《詩經》是由孔子所編,以開辦私學,教書所用。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由此可見,《詩經》在孔子心中的地位。
自上古至孔子時,當時流傳在世的詩,當然遠遠不止305篇,如今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孔子在編訂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得以使這些至真至美,向上向善的詩篇流傳至今。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
《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
《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根據詩經的內容,我們也可以這樣分類:
在技巧上,《詩經》賦、比、興的寫作手法,開創了中國古代詩歌的創作標準。
詩歌中,賦往往是顯而易見的,但再往下看,便會發現興、比之間,是交錯復雜的,興中有比,含而不露,人景合一,情景交融,手法得道,自然高明,不得不讓人嘆服。
雎鳩
《詩經》表面寫一些花鳥魚蟲,情情愛愛,但這些表相之下隱藏得卻是生存之道,處世哲學。孔子教育他的學生時就曾說過,學習《詩經》,至少有以下幾個好處: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不學《詩》,無以言。
學習《詩經》可以抒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與自然,可以結交朋友,可以諷諫怨刺不平之事。不學好《詩經》,你便不會用符合自己“君子”身份的語言說話,如果把這些內容放在今天,就如同我們的語文課。
邇之事父,遠之事君。
多識草木鳥獸之名。
詩經中,出現許多草木鳥獸,植物如:荇菜、葛藤、薇、水藻等,動物如:雎鳩、黃鳥、魴等,就像我們的自然課,帶你領略大自然的傳奇畫卷。
如上,《詩經》不僅僅是一篇篇詩歌,可以詠唱,陶冶心性,它還是一部包羅萬象的書籍,可以正三觀,教你為人處事,提高你的鑒賞能力,同時,也帶你感受人與自然的相互統一。
《詩經 木瓜》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度浮躁的社會里,我們被金錢驅使,背負太多壓力與責任,我們在各種力量沖突,各種歷害關系中迂回,我們活得粗俗而無奈。
疲憊不堪的時候,我們希望生活中可以有詩和遠方,來慰籍滋養我們的心靈,可遠方太遠,唯有詩,觸手可得。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擁有兩種生活。一種是現實中委屈求全的活著,另一種是想象中自己喜歡的狀態。我們都是在現實中填飽肚子,在想像中喂養心靈。
而《詩經》就是心靈最好的食糧,那片干凈、溫潤的天空,仿佛永遠都沒有臟過。我們從詩歌中走過,感受幾千年前的習習涼風掠過臉面,眼前江河閃閃,樵哥望著對岸,一眼萬年。那精靈般的女子啊,我用一顆純真的心來愛你,如果不能在一起,請允許我在你結婚的時候,為你喂馬,為你祝福。
翹翹錯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歸,言秣其馬。
漢之廣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這畫面,至真至美,我竟要流出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