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2·10 子曰:“視其所以(1),觀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孔子像
【注釋】
(1)所以:錢穆先生釋:以,因義。因何而為此事,此指其行為之動機與居心。
楊伯峻先生釋:“以”字可以當“用”講,也可以當“與”講。如果解釋為“用”,便和下句“所由”的意思重復,因此我把它解釋為“與”,和《微子篇第十八》“而誰以易之”的“以”同義。有人說“以猶為也”。“視其所以”即《大戴禮 文王官人篇》的“考其所為”,也通。
(2)所由:錢穆先生釋:由,經由義。同一事,取徑不同,或喜捷徑,或冒險路,或由平坦大道。此指其行為之趨向與心術言。
楊伯峻先生釋:“由”,“由此行”的意思。《學而篇第一》的“小大由之”,《雍也篇第六》的“行不由徑”,《泰伯篇第八》的“民可使由之”的“由”都如此解。“所由”是指所從由的道路,因此我用方式方法來譯述。
(3)所安:錢穆先生釋:安,安定安樂義。勉強為之,則不安不樂,易生改變。或則樂此不疲,安固無變。此指其行為之意態與情趣言。
楊伯峻先生釋:“安”就是《陽貨篇第十七》孔子對宰予說的“女安,則為之”的“安”。一個人未嘗不錯做一兩件壞事,如果因此而心不安,則不失為好人。因之譯文多說了幾句。
(4)人焉廋哉:音sōu,錢穆先生釋:廋,藏匿義。由上述看人法,其人將無可隱匿。重言之,所以斷言其無可藏匿。
楊伯峻先生釋:焉,何處;廋,隱藏,藏匿。這句話機械地翻譯,便是:“這個人到哪里去隱藏呢?”《史記 魏世家》述說李克的觀人方法是“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雖較具體,卻無此深刻。
錢穆先生
【譯文】
楊伯峻先生譯文:孔子說:“考察一個人所結交的朋友,觀察他為達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這個人怎樣隱藏得住呢?”
錢穆先生試譯:先生說:“要觀察他因何去做這一事,再觀察他如何般去做,再觀察他做此事時心情如何,安與不安。如此般觀察,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那人再向何處藏匿呀!”
陳曉芬譯文:孔子說:“觀察他的所作所為,考察他做事的動機依據,了解他的心情安樂與否。這樣,這個人還怎么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還怎么能隱藏得了呢?”
【求知】
孔子說:“考察他做事的動機,觀察他做事的方法,再觀察他最樂于做哪些事。這樣,這個人還能到哪里去藏呢?這個人還能到哪里去藏呢?
這是孔子所教導的考察一個人的方法。由動機考察一個人的志向和報負,由做事方法考察一個人的智慧和能力,由其最熱衷的事情來考察一個人的情趣高雅與否。志向、能力和情趣,就可以囊括一個人的全部內涵。所以,孔子說考察了一個人的這些方面,這個人就已經“暴露”無疑了。
為學、交友,學會觀察一個人都是很重要的一項技能。孔子在幾千年前講所講授的觀人法,在今天看來仍舊不過時。錢穆先生說:此章孔子教人以觀人之法,必如此多方觀察,其人之人格與心地,將無遁形。然學者亦可以自省,使己之為人,如受透視,亦不至于自欺。否則讓自己藏匿了自己,又何以觀人?
【參考文獻】
楊伯峻 《論語譯注》
錢 穆 《論語新解》
陳曉芬 《論語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