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生活的人,會懂得書中的美。愿我們都珍惜讀書的時間,拿起心愛的書去讀,開始彼此的閱讀人生。書籍是人類文化遺產的結晶,是人類智慧的寶庫。
當我們翻閱歷史,不難發現很多名人對讀書都有著極精彩的評價。
唐代皮日休稱贊讀書的好處:“惟文有色,艷于西子;惟文有華,秀于百卉。”
莎士比亞也曾說道:“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如若生活中沒有書,就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就像沒有翅膀的鳥兒。”
當然,讀書最快樂的境界是進入美感境界,在書中我們沒有功利的目的,只看我們喜歡的書。讀書使我們足不出戶便可以在心中心游萬仞,目極八荒,讓人可以在書海之中徜徉,建造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
讀一些對人有積極影響的好書是我們一生的幸事。因為書是一個作者智慧的結晶,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后,精心過濾的自我陳述,所以經常讀書往往是完成思想成熟的捷徑。
讀書時,你會拋開一切煩惱,靜靜地被作者帶入一個新的文化境界。在無數個夜晚里,是你與一位長輩展開了安靜而深遠的交談,穿越了各個時代和地域。
長者往往都充滿智慧,他的思想將逐漸融入你的心里,他的話將敲叩擊著你幼稚的靈魂。在潛移默化的變化過程之中,你對世界萬物的看法開始改變。你將用心感受生活的真諦,能夠快樂、積極地對待生活,學會欣賞美、創造美。
你將踏上智者的思維階梯,逐漸達到一定的理解水平,認識到宇宙和自然的浩瀚,認識到自己的渺小。
有人把不愛讀書的人比作囚犯,他們被囚禁在自我無知的牢籠里面。他們經常抱怨:“生活淡而無味,工作周而復始。”他們一定不能感到快樂,因為他們把自己放在一成不變的生活程序里,更加注重利益的得失。
古人曾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語言無味。”想必這是他們的真實寫照。生活中,我們沒有陽光和空氣就會活不下去。同樣,我們離開書本的日子里將是最乏味的,而伴隨著書本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
懂得生活的人,會懂得書中的美。正如培根曾經說過:“讀書足以怡情,足以搏彩,足以長才。”
魯迅先生一生中最喜歡的事就是藏書。這些書不僅滿足了他的閱讀需要,而且給了他生活之中的快樂。翻閱《魯迅日記》24年的書賬,詳細記錄了他一生購買和保存的9600余冊書和6900余幅古文物拓片,共計16500冊書籍。
一次,魯迅的母親勸魯迅買幾畝稻田,供自己的家人吃白米,省的每月從糧店買米吃。魯迅笑著說:“稻田沒用,我不要!”然后又大聲說:“如果有錢,最好多買些書!”
據說魯迅先生總是利用各種機會,尋找和購買大量書籍。對魯迅先生來說,本如同沙漠旅行者對綠洲的渴望。
魯迅的日本朋友增田涉曾回憶起他對書籍的熱愛時說:“如果魯迅總共掙了1萬銀元,光買書就可以花掉近20%,但這20%給他帶來的快樂遠遠超過那80%的費用。”
書籍是魯迅最寶貴的精神和物質財富。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等不朽著作,便是參考了數量驚人的古籍文獻,這些古籍文獻便是他精心搜集的藏書。
培根曾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嚴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修辭學使人善辯;凡有學者,皆成性格。”讀書便能了解歷史,明了世界。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當知識真正成為心靈的一部分時,就可以顯示一個人內心的修養。不同的書應該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心情時閱讀。例如白天業余時間,可以看小說;晚飯休息時,可以看新聞雜談;晚上獨處的時候可以看散文、詩詞。
喜歡讀書,等于把人生中寂寞的時間換成了巨大的享受時間。在忙碌而焦慮的生活里,在孤獨的風雨交加的夜晚,書籍可以溫暖和充實我們的心靈。書可以成為我們的忠實朋友,一個好的家庭教師,一個可愛的伴侶和一個幽婉的安慰者。
雨果曾經說過:“各種蠢事在每天閱讀好書的情況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樣漸漸熔化。”心是智慧的根,它需要用知識澆灌。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比如范仲淹“胸中自有十萬甲兵”,諸葛孔明“悠然撫琴退強兵”。
當人的心理狀態趨于失衡時,往往會有易怒、緊張、抑郁、苦悶、猜疑等情緒。這時,讀書是調節心情的有效方法。當你遇到憂愁不快的事時,去翻一翻閱你最喜歡的書籍和雜志,即可分散你的注意力,改變你的心態,安撫情緒,緩解不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