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正在看書,一位媽媽突然給我發(fā)起語音通話:“疫情期間,我就一直陪著他,跟他一起上課。上課前,讓他把書、本、筆都準備好,上課時不至于東翻西找,要做到井井有條,他說道理都知道,還嫌我嘮叨;上課時,我讓他積極回答問題,答錯了也沒關(guān)系,至少知道哪里錯了,老師講解的時候,重點聽就是了,他嫌我‘吵’;下課后,我給他說,整理筆記也是一個復習和梳理思路的一個過程,非常重要,結(jié)果他把門一關(guān),不理我了,我還不都是為他好……”她喋喋不休,我能聽得出她余怒未消,還很委屈、苦惱!
于是,我安慰她說:“孩子最近進步很大,我們要多加表揚和鼓勵,我很理解您的心情,都是希望孩子更好,更努力,但方法不是只講道理,而是要想辦法讓他聽進去。”她似乎明白了,原來是她跟孩子的溝通方式出了問題。著名思想家盧梭曾說過:“世界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式,就是:講道理、發(fā)脾氣、刻意感動。”這句重要提醒流傳至今,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三種育兒方法恰恰是家長們運用最得心應(yīng)手的,尤其是和孩子講道理。但實際上,人們也發(fā)現(xiàn)“講道理”對于很多孩子來說根本沒用,反而是越講道理,越不聽話。
1、引起孩子的逆反表現(xiàn)
當父母一味的講道理,而不重視孩子的情緒和接受程度時,孩子很容易因為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不受重視而產(chǎn)生對逆反的行為表現(xiàn),希望以此來引起父母的關(guān)注和重視。另外,由于對父母的道理感到失望,孩子就會更叛逆,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行事。
2、導致孩子的性格越發(fā)內(nèi)向
因為自己的道理不被父母接受,孩子會越發(fā)的不愛說話甚至沉默不語。在性格形成的時期,孩子的內(nèi)心會充滿挫敗感和沮喪感。孩子的性格也會越發(fā)的內(nèi)向,不懂得如何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想法。父母的道理不但對教育孩子沒起到什么作用,反而讓孩子愈加“封鎖”自己。
3、造成親子溝通的阻礙
父母一味的講大道理,會阻礙親子關(guān)系。家長的說教,讓孩子沒有辦法理解和配合。教育就陷入到家長自我感動的尷尬境地。
1、出于居高臨下的心態(tài)
當父母的往往認為:大人有豐富的經(jīng)歷,也比孩子懂得更多的道理。所以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高姿態(tài),屬于居高臨下的心態(tài),自己認為是保護孩子,為孩子的成長指引方向,殊不知,對孩子來說卻是一種束縛和壓力。
2、受到慣性思維的影響
在一些父母眼里,孩子犯錯了就是要和孩子講道理解決的。因為父母自己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或教育方式下長大的,他們總是覺得這是一種對的方式,是對孩子好的一種方式,是對孩子愛的一種方式,因此,當孩子犯錯時,他們也就自然而然的選擇講道理,這就是一種思維定勢。
3、處于家長權(quán)威的維護
有句俗話說的好:“死要面子活受罪”,很多父母為了維護自己面子,喜歡依靠和孩子講道理的方式來實現(xiàn)權(quán)威的維護。在家長看來,講道理就是在以理服人,看似平等,實則是擔心自己在孩子面前失去威信力。正如《正面管教》中所說:“父母們跟孩子在一起時,尤其是會牽涉進自我時,他們把自己孩子說的話都當作是針對自己。”
1、講道理不要口是心非
大多數(shù)父母給孩子講道理,都是巴拉巴拉一頓說,既沒有準備也沒有什么思考,想到哪里說到哪里,有時候毫無邏輯,只是自己的憤怒情緒宣泄或悲慘經(jīng)歷,這樣的大道理,孩子怎么能聽得進去?至于理解和效果,更無從談起。
2、講道理不是灌輸大道理
父母給孩子講的道理,通常是自己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學習思考得出的經(jīng)驗,往往站位不高,甚至是偏見或怨氣,這樣不但不會教育孩子,還會誤導,甚至是害了孩子。《正面管教》中說:“父母們會一直認為,說是教孩子的最好方式,即使他們自己的經(jīng)歷已經(jīng)向他們證明這不管用。”
3、講道理要注意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的情緒處于崩潰的狀態(tài)時,家長的道理是沒有效果的。孩子無法做到聽取父母的道理,并且內(nèi)心被巨大的焦慮所包圍。那樣的說教沒有任何意義,反而有可能成了“語言暴力”,反而害了孩子。
4、講道理不如讓孩子懂道理
事事都講一番道理,不見得就是有氣魄、有能力的表現(xiàn),語言能影響人,但真正能打動人心的是行動,想讓孩子懂道理,家長不如少講道理,多注意行為,“蓬生于麻中,不扶自直”,自古就有“身教勝于言傳”的道理。
最后,做一個小測試:下次你開始說道理時,看著你的孩子,看看他們是否在翻白眼、給朋友發(fā)短信、或者看電視,或許會直視著你?
如果對你有啟發(fā),如果你也有話說,歡迎評論區(q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