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生懼死,這可以說是人類包括很多動物都會存在的心理。我們會充滿喜悅地迎接一個新生命的誕生,但見到死去的人甚至一只死去的貓貓狗狗也會不由得從心底產生一種酸楚,這是我們心底最根本的人性使然。這種懼死的本性有我們對生的無比留戀,家人朋友、權力財富、嗜好名望,甚至美食美景等等;但更多的卻是我們對死后一無所知的焦慮,不知道死后是否真的有靈魂,不知道靈魂會去往何處,不知道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樣……
圖片來源于網絡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生與死都是繞不開的課題,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認知,不同思想體系有不同思想體系的說辭。這里,我就先談論下影響我們巨大的儒家思想對生死的看法。
未知生,焉知死
在儒家經典的《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天孔子的弟子季路因如何侍奉鬼神的事來請教孔子,孔子說:“沒能侍奉好人,怎么能侍奉好鬼呢?”季路又問到:“什么是死呢?”孔子說:“活都還沒活明白,怎么能知道死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沒有正面回答什么是死及死后是否有鬼神,而是很直接的提出要“重生”,也就是重視生命的意義、活著的價值,那是不是說儒家不重死呢?其實不然,儒家也很重視死,只是這個死要依賴于人活著時產生的人生價值,如果這個價值在死后能萬古流芳、名垂青史,那這種死才不會隨著生命的結束而消逝,反而會成為永恒不朽的存在,可以說,這是儒家認為死后的最高價值。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他的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無不是以其為基礎展開的。何謂“仁”?簡單來講就是指人與人之間互相親愛。小到家中父母兄弟、大到國家安危民族大義,無不需要仁的思想實現和諧的社會發展。宋代大家范仲淹就有一句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是對思想仁的很好體現。
圖片來源于網絡
那么這仁和生死又有什么關系呢?這是因為儒家思想還提出了一個概念——殺身成仁,舍身取義。這個意思是說如果在仁與生命之中二選一的話,寧可舍棄生命也要實現仁的大義,即而在死后,你的故事和氣節也將名垂千古而不朽。雖然說這是一種極端條件下的選擇,但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了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宋末名臣文天祥面對元人的威逼利誘寧死不屈,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絕句,清末的譚嗣同在戊戌變法失敗后,泰然赴死,也留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言。即使到了近代也有耳熟能詳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黃繼光用胸膛堵槍眼的感人事跡。
圖片來源于網絡
生勤勉死靜息
上面提倡的大仁大義畢竟是少數也是極端狀況下的最高道德標準,而對于我們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來講,儒家提倡的是生勤勉死靜息的觀點。
相傳孔子的弟子子貢產生了厭學心理,就告訴孔子說希望休息一段時間,但孔子告訴他:活著就沒有休息。從這里可以看出儒家提倡的是人生要不斷地努力進取,休息是死后的事情,不是活著的時候該考慮的。儒家對《周易》乾卦的解釋: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也可以看出儒家思想認為人活著就要積極樂觀,具足仁義禮智信,珍惜活著的時光而實現人生價值,這樣到死時才能俯仰無愧,安然而死。
君子曰終,小人曰死。在儒家看來,死是輕于鴻毛還是重于泰山,就看是君子還是凡庸。那么何謂君子?君子應是德才兼備、文質彬彬,寬厚仁義、內斂沉穩,又樂觀向上、剛毅堅卓。反之則為凡庸小人。如果在一生中能盡到職分、圓成道德,自是君子之死,叫做“終”。
圖片來源于網絡
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儒家另外一個對待生死的觀點就是“孝”, “孝”是儒家宣揚的封建宗法社會的倫理規范的基石。“孝”可以通過子孫、家族的傳承以達到自身生命和價值的延續。“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無能力或未盡職分生子延嗣,被視為最大的不孝。若能子孫成群、數世同堂,被當作人生的最大幸福和榮耀。時至今日,我國能成為世界人口第一大國可以說于此有最直接的關系。
除了子孫綿延,儒家的“孝”還表現在尊祖上。數千年來,中國人無論地位貴賤,家境窮富,都深深地受到這種禮教的熏陶,把厚葬看成是盡孝的一種重要標志之一。
圖片來源于網絡
孟子在魯國安葬好母親后返回齊國,學生充虞請教孟子說:“承蒙老師的不嫌棄讓我管理打造棺槨的事情,不過我覺得您選的棺槨是不是有些奢華?”孟子說:“禮制允許而不用合規格尺寸的棺槨,有財力而不用上等的木料怎能算是盡了最大的孝心,況且這樣也只是不讓泥土沾染到死者身上。我聽說過:君子不應為天下大事而儉省應該用在父母身上的錢財。”孟子以后,厚葬左右了中國幾千年的喪葬習俗。
從以上可以看出,從個人要實現的人生價值,到對長輩的孝道、家族的綿延,再到民族大義,儒家思想生死觀即重生也重死,而死更多的是從生的價值來體現。儒家思想對于死后的怪力亂神并未多加闡述,因為儒家講究中庸之道,以人道為修行準則。雖相信有鬼神存在,但不主張去追求和崇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