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曾說:“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這并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
貝多芬幼時家庭貧困,父母失和,12歲開始作曲,14歲參加樂團演出,17歲母親病逝,不久,他本人也得了天花,幾乎喪命,最大的苦難,莫過于28歲那年的耳聾,作為音樂人,他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反而成為了世界上著名的音樂家。
就像著名主持人董卿說的,“真正優秀的人,大都不合群。”
01
習慣獨處的人,不一定是不合群
每個人都有兩個自我,一個是外在的,一個是內心的。大多數人只能通過與外界的溝通去獲取別人對外在的自我認同,卻忽略了內心真正的自我。
那些看起來“不合群”的人,往往更能正確的認識自我。他們不需要通過別人來證明自己。
習慣獨處的人,更懂得時間的珍貴和存在的意義。在獨處的歲月里,他們獲得的不僅是技術的提升、文學的積累,更塑造了一個有理想、有行動的追夢人。
02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
古往今來,很多才智過人的人提出的觀點都不能被接受,甚至會受到所有人的嘲諷和排擠。有時不是他們不合群,而是受到了眾人的孤立。
舊時,人們的愚昧無知把學說當作“邪說”,科學家提出一個觀點,都要冒著生命危險,但真理往往掌握在這些少數人手中。
意大利思想家布魯諾勇敢的捍衛了哥白尼的“日心說”和宇宙觀,卻被教會處以火刑。
類似的誤解,在當代社會也存在,比如武漢醫生不顧別人阻攔,毅然上述新冠疫情病例,卻被說成是造謠,幸而之后得以“正名”。
很多時候,人們被騙是因為太過相信大眾的判斷,覺得大家說的一定是好的,結果上了當,反而那些“不合群”的人,卻能幸免于難。
03
獨處時,才有可能是真正的自己
人只有在獨處的時候,才有可能是真正的自己。當他們置身社交時,或許反而會受到約束,失去自我。
被人一直稱頌的喬布斯,其實也是一個社交的障礙患者,他寧愿每天對著電腦,也不愿意與人相處,與社交相比,他更愿意埋頭研究代碼。
微信之父張小龍也是一個喜歡獨處的人,騰訊例會總會找各種理由推脫,覺得壓力大了,就聽聽歌,打打高爾夫和網球。
他們都是性格內向的強者,他們選擇了孤獨,不代表選擇了與世隔絕,他們有特有的方式與外界聯系和交流。
04
不必強求,懂你的人自然會被你吸引
一個人自身擁有的越多,對外物的需求也就會越少。因此,沒有必要逼迫自己合群,在人云亦云的年代,我們總要有點“反叛精神”。不需要向全世界證明自己的價值和地位,只要做最好的自己,便是最大的幸福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