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完了米歇爾·奧巴馬的紀錄片 Becoming:
2018 年年末米歇爾·奧巴馬出版了自己的回憶錄 Becoming,然后就開始了 34-city book tour,這個紀錄片就是對 book tour 的記錄。主要有她接受訪談的剪輯、她和讀者的交流,以及對她的家人團隊的采訪。
可能是因為之前看過了書,整個片子并沒有給我?guī)硖篌@喜。60 歲的米歇爾·奧巴馬看起來有些疲憊。雖然現(xiàn)在比在白宮時輕松了不少,但她沒辦法,注定是操心的命。她想通過自己的力量讓更多人聽到她的故事,鼓勵更多人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對社會做出一些改變。
這部紀錄片去哪里看呢?我是在 Netflix 上看的。如果你看不了,可以試試 B 站,已經(jīng)有熱心網(wǎng)友搬運過去啦:
作為一名英語學(xué)習(xí)博主,在此分享一下我的學(xué)習(xí)筆記。學(xué)點英語,說說心得,在你自己看前/后食用都可以。
I have an eclectic taste in music.
影片一開始這段話,完全可以用來回答雅思口語考試的 Part 1。最起碼要記住 I have an eclectic taste in music 這句。在微博上有朋友問:這句話怎么翻譯啊?
XX 可以怎么翻譯在我看來不是好問題,我也建議別把學(xué)英語和翻譯劃上絕對等號。
查查詞典、理解了英文原文怎么用母語表述是自己的選擇。比如我聽到這句話第一反應(yīng)是:「我啥都聽」「聽歌這事我全憑心情」,皮一點也可以理解成杰倫汪峰鄧麗君,說唱民謠重金屬。
sassy/feisty/salty
一位讀者對她說我女兒也叫 Sasha,她說也跟我姑娘一樣 sassy 嗎?
在 Becoming 書中,米歇爾說給小女兒起名叫 Sasha,希望她可以 sassy 一些:I’d chosen the name because I thought it had a sassy ring. A girl names Sasha would brook no fool.
sassy 有年少輕狂的意思,也有活潑、勇敢、時髦的意思。sassy 用來形容人活潑機靈,很多時候可以理解為「潑辣」「霸氣十足」。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英文譯名就是 My Sassy Girl,一個 sassy 就表現(xiàn)出了女主的野蠻、活潑、漂亮。我想《倚天屠龍記》中的趙敏也挺 sassy。
紀錄片中還出現(xiàn)了兩個好玩兒、好用的形容詞。一個是 feisty:
米歇爾在書中說:I’d been raised on feisty dinner-table debates with my parents. I could argue a point down to its theoretical essence and prided myself on never rolling over in a conflict. Was this not the stuff lawyers were made of? I figured it was.
feisty 一般是個褒義詞,敢于據(jù)理力爭那種,有點倔強有點爭強好勝,但你打心眼里也佩服他們的勇氣和頑強。
再看一個 salty,在這里可以理解為 angry:
appendage/ tone down my aspirations
有那么優(yōu)秀的老公,她壓力很大。他太耀眼,她怕久而久之會失去自己,她說:
是啊,你有你的夢想,我支持你,但那不是我的全部。
不過后來有了孩子,她選擇做出犧牲:
game
最后看一個小詞。I'm game 什么意思?
game 除了「游戲」還常表示「愿意嘗試」,這里的 I'm game 可以理解為「好啊」。咱們平時常說的「你上我就上」,就可以說成 I'm game if you are. 想問「誰敢試一試?」就可以說 Who's game to have a try?
紀錄片中最打動我的是這一處:
這幾年交朋友看簡歷談合作,我最看重的是「你的故事是什么?」你相信什么做了什么,有哪些成長有什么特別的體驗和見解。至于你是什么學(xué)校畢業(yè)、貧窮還是富有、婚戀狀態(tài)出生地身高體重啥的都不重要。我也討厭那種把自己過往的成績、上的名校掛在嘴邊上的人,在我看來得多不自信多無趣才會這樣做?
我本科三本學(xué)校研究生學(xué)校也非常一般,沒上過名校獲過什么大獎。能從這些信息中看出什么呢?
之前我還有點自卑后悔,恨當初咋不好好學(xué)習(xí)呢。不過現(xiàn)在釋懷了:我不能讓這些 stats 定義我是誰。我無法改變過去,能做的就是做好當下讓未來少點遺憾。尤其是這幾年接觸過一些名校高材生,有的非常優(yōu)秀,那我就跟他們學(xué)優(yōu)秀的地方,有的也不是一般傻x裝x,我就提醒自己別學(xué)那樣的。
我理解很多企業(yè)非常看重學(xué)歷,因為主要對他們來說,這是最簡單高效篩選人才的方式。你的名校你的成績可以證明你的某些能力。不過如果你和我一樣沒什么名校和成績,那就用「我是可以改變的」「我愿意學(xué)習(xí)提升自己」的態(tài)度和行動證明自己,重新寫自己的故事。
我們是人。不是幾個字母、筆劃,不是什么數(shù)字、頭銜、標簽。在成長中主動觀察定義自己是誰、主動寫自己的故事,讓更多人聽到你的聲音。聲音里有你的經(jīng)歷思考,你的迷茫掙扎吶喊,然后在傾聽和講述中治愈和影響他人。
這是米歇爾奧巴馬的 Becoming,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成長不是堅強無敵,不是掩埋過去,而是相信自己和他人,敢于展示柔軟脆弱。讓光照進來、溢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