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閏土》這篇課文,想必大家小學時都學過。節選自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講的是魯迅兒時和家里短工的兒子閏土一段深刻的友情,以此來對轉瞬即逝的童年聊以懷念。
從字里行間,不難看出魯迅在寫《少年閏土》時,是有不少真情流露的。而當年他和閏土的感情也是可圈可點,閏土不僅和他無話不說,還教會了魯迅用竹匾捕鳥。同時,閏土還給魯迅描繪了無垠的大海,海灘上的貝殼,以及廣闊的瓜田和瓜田里的猹,這些都是身處四合院里的少年魯迅不曾看到過的景象。
遺憾是,這段深刻的友情并沒有持續多長時間。隨著正月結束,閏土便和父親回去了。這讓魯迅哭得很是傷心,閏土甚至也是哭鬧著躲在廚房不愿出門。然而,最終閏土還是離開了周府,兩人就此分開。
這之后沒多久,魯迅便離開家鄉去日本留學,一直到40歲那年,才再次回到家鄉紹興。魯迅當年離開家時是17歲,23年的光陰,足以讓一個人和一個地方面目全非。再度回到故鄉的魯迅也是感慨良多,而父母去世后,家鄉最讓他牽掛的,便是閏土了。
那么,魯迅回到故鄉后見到閏土了嗎?算是見到了,不過,從兩人當時的反應來看,這場邂逅其實并不怎么愉快。
據說,剛見到閏土時,魯迅激動地上前握住了他的手,滿含深情地叫了聲“閏土哥”。閏土則顯得有些錯愕,漲紅了臉后半天憋出的第一句話卻是“老爺好”,也正是這句話,給魯迅想要寒暄的熱情澆了一盆涼水。
作為一個以筆為槍、針砭時弊的尖銳先鋒作家,魯迅對這個稱謂無疑是相當抵觸。而閏土和他的生活軌跡不一樣,魯迅離開故鄉后,經歷的是國外求學這樣的道路,閏土則經歷的依舊是一成不變的封建生活,兩人早已不是兒時的那個思想境界,魯迅會產生如此反應也并不奇怪。
那么問題來了,當時魯迅已經成了民國著名作家,面對生活依舊沒有起色的閏土,他為何一點幫助的意思都沒有呢?難道是因為思想差異過大,讓魯迅選擇忘記了當年情誼嗎?其實不然,這個中有4點緣由,無不讓人心酸。
首先,魯迅當時雖已是民國大作家,但他的手頭依舊是非常拮據的。他不但要資助進步青年,還要養活許廣平和兒子周海嬰。再加上魯迅的收入來源只有稿費,且在那個亂世里,還不一定能找雜志社結到款。而魯迅當時回老家,正是要把周府典當掉緩解手頭之急的。
此外,魯迅還曾和胞弟周作人由于家產分配問題徹底鬧掰。由此可見,要是魯迅真的闊綽,這種情況便不會發生了。
其次,按照閏土的性格,他也不一定會接受魯迅幫助。從他們小時候認識開始,閏土和魯迅精神上便是平等的。雖然多年相逢后,閏土下意識地喊了魯迅一聲老爺,但這無疑是歷經歲月敲打后的下意識。
私以為,閏土心中還保留著和魯迅那塊童年的自留地,雖然不同的生活經歷給了兩人不同的觀念,但尊嚴這塊閏土是絲毫沒有丟下的。就像當年兒時閏土去魯迅家里,即使家里再窮,閏土也要給魯迅帶包青豆。如此節氣下,怎么可能接受魯迅的幫助呢?
第三,那個荒唐的亂世,魯迅幫得了閏土眼下,卻幫不了長久。閏土有6個孩子,又是地道的農民。魯迅該如何幫他呢?給他一筆錢?又能夠閏土一家吃幾天?給他孩子安排工作?魯迅自己都深陷囹圄,乃是國民政府重點“照顧”的對象,又有什么通天本事給閏土一家安排個營生?與其給人以虛幻的希望,還不如點到為止,讓回憶停在最美的時刻。
綜合來看,魯迅不幫閏土確實在情理之中。也無不反映了那個年代的身不由己和心酸,兩人本該有一段長足的友情,卻被這亂世所沖散,著實令人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