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燕穿楊 · 主播 | 阿成
有書君說
可這個夢是從哪里來的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隱逸詩人之宗——東晉末年的陶淵明。
陶淵明和他的《歸園田居》,千年以來一直在指引我們如何尋找心靈歸宿。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陶淵明的故事。
性本愛丘山
初夏時分,長風浩蕩,柳枝婆娑起舞。
一棵,兩棵,三棵……共是五棵柳樹。
輕盈的燕子,迅捷地穿過柳枝,追著那風遠去了。
不一會兒,風兒又回來了,這次卻柔和得多,撩起柳梢之后,悄悄地穿過柳樹下的窗棱。
窗前的幾案上放著一卷書,那風便悠悠吹起其中的一頁。
見此情景,幾案前的男人不由地微笑起來。
他正打算看書,既然風把這一頁吹起,那就從這一頁開始看吧。
這個男人是陶淵明,當時已是四十多歲。
之前他的人生并不是這個樣子。
至于到底有什么不同,要從他的童年說起……
他出生在江州尋陽郡柴桑縣,在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西。
這里富庶繁華,商賈云集;水源充分,農業發達。
匡廬山巍巍而立,鄱陽湖煙波浩淼。
陶淵明的曾祖曾做過大官,家中有不少藏書。
到陶淵明父親時,他家已經沒落。而且不幸的是,陶淵明八歲時父親就去世了。
所以陶淵明并非住在華屋廣廈之中,而是住在一處叫做“園田居”的農家院子里。
草屋八九間,樹木環繞,房前不遠處有一方水塘。
陶淵明生性沉默,喜歡讀書,但并不是個枯坐書齋的書呆子。
相反,他更喜歡戶外。巖石間,溪水邊,菜園里,柳樹下……無處不是他的身影。
他讀書的時候,也不是苦讀,常常是不求甚解亂讀一氣。
不過他會一遍又一遍地讀,讀得多了,漸漸便能看懂了。
每次有突然看明白的地方,他都特別興奮,然后無比期待地讀下去,連飯也不想吃了。
讀書之余,陶淵明學會了彈琴。琴聲錚錚琮琮,流水一般圍繞著那幾間草屋。
時光流轉,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陶淵明轉眼長成了俊逸的青年,開始憧憬愛情了。
他曾寫過一篇《閑情賦》,共122句,其中的“十愿十悲”最為人稱道。
試看其中的兩愿兩悲:
愿在眉而為黛,隨瞻視以閑揚;
悲脂粉之尚鮮,或取毀于華妝!
愿在木而為桐,作膝上之鳴琴;
悲樂極以哀來,終推我而輟音!
“我愿作她眉上的黛妝,隨她顧盼而張揚。可悲只在初畫時鮮亮,卸妝之時便蹤影全藏!
我愿化身桐木做成古琴,安放在她的膝上。可悲她一旦惆悵,終將把我推到一旁!”
真是情思繾綣,一詠三嘆。
古典辭賦中的愛情多是人神相戀,美則美矣,但終歸讓人有隔膜之感。
陶淵明卻能大膽突破,直指塵世情緣,讓人倍感親切、自然和率真。
然而,陶淵明的自然和率真卻在現實生活中屢屢碰壁。
誤落塵網中
陶淵明雖然詩書修養頗高,卻不太愿意出仕做官,而是更喜歡自然狀態下的生活。
他沒結婚之前,家中只有母親和妹妹需要供養,平時做些農活、零活尚可支撐。
但二十多歲時他結了婚,有了一個孩子。不幸的是,不久后妻子去世了。
他娶了一個繼室,又添了三個孩子。
一大家子七八口人,負擔一下子重了起來,陶淵明不得不出仕。
年近三十時,他做了江州府的祭酒,掌管兵戎、治安、戶口、田租、祭祀、農桑、水利等眾多部門,雖然事務繁雜,但薪水并不多。
因為那個時代做官要看出身門第,所以家道中落的陶淵明只能做這樣的工作。
他每天忙得暈頭轉向,什么讀書、寫詩、看風景,只得統統拋諸腦后。
作為一名小吏,若是辦事不力,便會遭到上司的鞭打。
若想辦事伶俐,往往又不得不鞭打百姓,對他們催逼辱罵。
天性自然的陶淵明深感官場對人性的扭曲,勉為其難地堅持了一段時間,賺了些薪水,便辭職了。
辭職后的他,雖然沒有了穩定的薪水,但終于有時間靜下心來讀書、寫詩、喝酒、陪孩子,看花開花落。
期間他的上司邀請他去做主簿,他拒絕了。
一晃就是六年。
孩子漸漸長大了,但不像陶淵明當年那么愛讀書,也不太懂算術,成天只知道在山林之間找野果子吃。
況且沒有了固定的收入,孩子的生活狀況也時好時壞。
這年夏天,木槿綻開了第一朵粉紫色的大花。
早上還鮮艷明媚,晚上就悄悄落在塵土中,第二天不知被風吹到哪里去了。
時光流逝得何其迅速,陶淵明已是中年人了。
晚風吹落的不只有木槿花,還有他不知何時冒出來的白發。
陶淵明心中起了波瀾,想著趁著老之未至,或許應該再奮力一搏。
這一年,他前往江陵,做了東晉重臣桓玄的參軍,職位比之前的祭酒高一些。
這項工作需要經常出差。
有一次,他乘船到了離尋陽不遠的規林,在今天安徽省宿松縣長江邊。
突然間,狂風驟起,巨浪滔天,艄公拼命把船搖到了岸邊。
驚魂未定的陶淵明突然無限懷念以前的田園生活,他多么盼望自己是在柳蔭之下,而不是在駭浪之邊。
這種情形之下,為了能短暫逃離官場,他幾次請假回家。
然而,回家的日子越快樂,職場上的生活就越讓人難以忍受。
守拙歸田園
陶淵明幸運地躲過一劫,心中對波譎云詭的官場更加排斥。
然而為母親守喪三年后,陶淵明為了生計,不得不第三次出仕,擔任另一位重臣劉裕的參軍。
上任途中,陶淵明心情格外沉重。
林中飛鳥,水中游魚,似乎都在嘲笑他的不自由。
不過他仍然勉力支撐,后來又做了另一位將軍的參軍。
恰巧這位將軍的幕府解散,陶淵明也就順水推舟地回家了。
回家之后,陶淵明思考再三,打算做個縣令攢些薪水,好為歸隱做準備。
兩三年后,陶淵明出任彭澤縣令。
這一次,他竟然有些興奮。
縣令的薪水豐厚,在職期間還配有三頃肥沃的公田。
好喝酒的陶淵明,下令把這三頃地都種上可以釀酒的高粱,后來在妻子和孩子的堅持下,才勻出其中的50畝種糧食。
正當他想象著高粱收獲后釀成美酒的景象時,督郵到縣里來檢查了。
督郵負責考察縣令的政績,官階不高但職權不小。
所以,下屬讓陶淵明趕緊整冠束帶去好生接待。
陶淵明深知督郵們趾高氣昂,名義上考察政績,實際上搜刮地皮。
他不由地火冒三丈:
“我怎么能為了這五斗米,點頭哈腰去伺候那些小人?”
正好,他的妹妹病故了,他就借口辭職了。
不論別人怎么挽留,他毅然登上小船,朝家鄉駛去,任憑身后那三頃公田谷穗沉沉,金浪翻滾。
快到家時,他發現孩子們早早就在門口等著他了。
門前的小路邊長滿了野草,他摯愛的那幾叢菊花依然在風中微笑。
鄉鄰們也過來了,告訴他現在該做什么農事了,好像他從未離開過。
從此以后,盡管官府幾次征召,陶淵明再也沒有出仕。
沒有了官場的心靈羈絆,他的詩情噴薄而出。
他在草屋中、柳樹下、池塘邊,寫下了流傳千古的組詩作品《歸園田居》。
在這組詩的第一首中,他寫道:
在園田居里,陶淵明開創了讀書人晴耕雨讀的詩意生活。
種菜養花,做飯烹茶,讀書寫詩,喝酒彈琴。
和家人圍坐,燈火可親;和朋友小聚,不醉不歸。
他的《歸園田居》組詩,以及其它大量田園詩歌,經反復吟詠之后,融入了后世人的血液之中。
唐代的王維,在和陶淵明差不多的年紀,買了一座別墅,過起了上十天班,在別墅休息一天的日子。
這個自稱和陶淵明對門的才子,成為一代詩佛,和杜甫、李白并列為三圣。
宋代的蘇軾,在經歷了險些死于非命的牢獄之災后,把陶淵明的詩改成了歌詞,一邊耕地一邊歡唱。
這個自稱前世是陶淵明的人,成為中國文化屹立不倒的豐碑。
▽
人這一生,歷盡千辛萬苦,終不是為了物質的堆積,而是靈魂的修行。
我們往往不是孤身一人,一生要“扮演”很多角色,背負很多責任。
或許無法割舍紅塵,但我們可以著意安撫心靈。
也許無法歸隱田園,但我們可以用心享受詩意。
靜一點,慢一點,從忙碌的生活中抬起頭來,體悟生活的另一面:
一朵形狀優美的云,一枚悠悠飄落的葉,一碗熱氣騰騰的飯,一句淡而有味的話,一本總也讀不夠的書......
2.《宋書·卷九十三·列傳第五十三·隱逸傳·陶潛傳》
3.《陶淵明傳論》
4.《陶淵明與蘇軾田園情懷之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