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學教務長朱莉發現,當我們過度介入孩子的生活、包辦孩子的一切時,其實也會影響到孩子獨立面對未來的勇氣和力量。
相比于上一代父母,我們更重視對孩子的陪伴,與孩子之間的關系要親密的多,想著只要孩子開心就好。但難免會有些父母失了照顧孩子的分寸。
我身邊有個寶媽,因為小時候父母陪伴的少,過得不是很開心。在她自己孩子這里,就想盡辦法給孩子想要的一切,只要孩子開心就好。孩子的生活被她照顧得事無巨細,可以說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結果,等到孩子上幼兒園那天,因為不會和同齡小朋友相處、不會表達、更不會自己吃飯、穿衣服,沒幾天就被幼兒園勸退了。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什么樣的父母最殘忍?”
下面的回答不盡相同,其中獲贊最高的一條是“從來沒教過孩子獨立,卻在孩子剛成年時逼他面對這個復雜的社會。”在這條評論下面有很多人敘述了自己相似的經歷,太多人感同身受。
可見,從小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有多么重要。
在獨立這方面,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發現:
想象力和創造力、人際交往關系以及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維,已經取代了傳統的閱讀、寫作等,成為獨立最頂級的核心技能。這意味著,想要孩子真正學會獨立,不僅限于生活能力的培養,還要鍛煉這3種能力。
哈佛大學的教育學家托尼·瓦格納說:“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想象力和創造力。”
好奇心和想象力是驅動人們解決問題、創新、主動學習的關鍵。
據數據調查,一個4歲的孩子每天平均要問100個問題,這時驅動孩子問問題的是濃烈的好奇心;但過了10歲,孩子提問題的次數開始減少,提問題更多的是為了得到正確答案。
所以,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至關重要。
①讓孩子自己想故事結局:給孩子講到一半后,讓孩子根據故事的發展,自己想象結局并講給家長聽。
②鼓勵孩子涂鴉:畫畫是提升想象力的最佳方式之一,不要局限于孩子涂色,即使是把太陽涂成藍色也不要阻止。
③陪孩子玩場景游戲:可以讓孩子扮演醫生、警察、廚師、老師等多種角色,給孩子一個限定場景,看孩子會編出什么樣的故事。
一項發表在美國“心理科學”雜志上的新研究表明,年幼的孩子也有很強的合作傾向。
當孩子3歲時,人際交往敏感期會如約而至。3歲的孩子擁有很強的模仿能力,家長的社交方式,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就是孩子參照的對象。大多數孩子這時都上了幼兒園,如何與幼兒園里的孩子相處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以后的社交方式。
①跟孩子談談自己的感受:作為父母,是孩子直接感受情緒的人。跟孩子談感受,不僅能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還能幫助孩子了解情緒,學會傾聽和正確的表達方式。
②允許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鼓勵孩子自己與人溝通,在出現錯誤時家長及時提醒、糾正。
能否自己判斷問題,靠自己的能力解決問題,是我認為最重要的獨立能力,這種能力也被稱為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維。批判性思維讓我們能從不同角度判斷、思考一件事;邏輯思維讓我們通過各種邏輯分析和信息,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批判性思維和邏輯思維強的孩子,在語言和學習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①鼓勵孩子自己思考:在孩子遇到問題時,不急于告訴他答案,引導孩子自己思考、尋找答案。
②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證明孩子有好好思考,即使想法不合理,也要允許孩子說出來。不僅能給孩子表達的自信,還能提升語言能力。
我是敏敏媽媽母嬰培訓師,也是擁有兩個寶寶的媽媽,愛孩子、愛生活,愿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育兒干貨。
希望我的一點經驗和建議,能幫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育兒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