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家里的大人經常會問:“你以后想考哪所大學啊?”
大多數稚嫩的聲音:“清華”、“北大”。
清華、北大是多少學生夢寐以求的地方。一般學校的近千個考生也就只有五六個學生能考上清華北大。因此,當一個家庭里的孩子被清華、北大同時錄取是多么令人驚奇的一件事。
錢家夫婦的一雙兒女就是這樣的風云人物。
這兩個孩子堪稱名副其實的“別人家的孩子”,女兒已經在北大就讀兩年,兒子則是保送上的清華。兩個孩子先后考進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學,讓錢貴生夫婦成了周圍的“紅人”。
周圍的家長們都想知道是什么樣的教育方法,能把兩個孩子都送進名校。
對于這個問題,錢媽媽也坦言相告:6歲前的教育至關重要,最重要的是在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6歲前打好教育基礎,給孩子定下了這3條家規,不管什么條件都必須堅守。
定時閱讀20分鐘,每天堅持
在孩子能聽懂故事后,錢家夫婦就定了每天必須閱讀20分鐘的規矩。
在認識大部分高頻詞,能靠自己理解故事的內容之后,開始引導孩子接觸古詩詞,但并不要求孩子背下來。而是和孩子一起體會古詩詞背后的意境。
剛開始將古詩翻譯成通俗易懂的故事和圖畫,讓孩子熟悉古詩的描述方式。在孩子識字后,錢媽媽才開始教孩子背古詩。從小就用這種方式教孩子背誦,避免了孩子以后對課文死記硬背,掌握知識更靈活。
尤其在閱讀量和古詩詞都有要求的大語文時代,“古詩啟蒙”更重要。
最少要有1個小目標
在錢爸爸的觀念中,沒有能力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是沒有目標。
當一個人沒有人生目標,只是隨波逐流沿著別人的路走;但有了自己的目標之后,就會想方設法地找適合自己的路,對人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強。尤其是對學生來說,目標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今天要寫完哪些作業、期末的理想分數、想要考哪所學校等等。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學習目標,就不會認為學習是給父母學,而是自己的事情。
當孩子從被動學習到到為了實現目標而學習,會大大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每天都要有一個小目標也是必須堅守的規矩之一。
目標盡量讓孩子自己定,父母只是負責監督,這樣才能真正激發孩子的動力。
扼殺不勞而獲的壞習慣
在錢家,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人人平等。
孩子們年幼時就可以參與家里的決策,小事孩子們自己決定,大事錢家夫婦也會詢問孩子的想法。在出現家庭矛盾時,孩子有和父母平等溝通的權利。
因此,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撒潑打滾是沒用的,只有冷靜思考才能解決問題。
也是大小事孩子都可以參與決策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們明白想要獲取就必須付出相應的心血。錢家夫婦還會用“兌換券”的方式,鼓勵孩子們用自己的努力獲取想要的東西。所以,孩子們不管是生活還是學習都很獨立,更明白學習從來只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從小重視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打下了堅實的教育基礎,孩子以后在學習和生活上都非常的主動,而不是被父母催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