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這么簡單的題都做不出來?”
“你看看人家xxx,什么都會干。”
“你不能這樣,你應該······”
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呢?對于許多家長來說,小時候很厭煩父母這種無休止的嘮叨,然而當自己成為家長后,卻也會不可避免地走上同樣的道路。家長越是急于解決孩子身上出現的種種問題,越容易不斷重復嘮叨、叮囑、說教,然而這種“念經式”的教育往往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達到適得其反的結果。其實,我們可以用心理學知識來解決這一問題。
“超限效應”,即由于刺激過多、過強或者是刺激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的心理極度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也就是說當孩子犯錯后,父母不停地反復說教而不采取其他有效措施,孩子就會在過多的刺激下產生逆反心理,故意和家長對著干。
前一陣子和一位家長聊天時了解到,她的孩子軒軒上小學三年級,成績還可以但是已經出現逆反心理。每次家長給他檢查作業時會要求他把沒有認真回答的問題再做一遍,剛開始和他說的時候他會和家長進行爭論,堅持認為這樣做已經可以了,而當家長多次重復要求他重新做時他就會很煩躁地賭氣回應:“我就不改!你們怎么這么煩!”孩子這種逆反行為讓家長非常頭疼,卻又無計可施。
那么家長要怎么做才能避免孩子出現這樣的逆反心理呢?關鍵是要破除“超限效應”,讓你的指令在一定的限度內。
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超限效應”是普遍存在的,這不能怪到孩子身上,也不能因此而放棄與孩子交流溝通,正確的交流方式才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法寶。
我們要避免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就陷入到無盡嘮叨和嚴厲批評的漩渦中,也不要一味的以自我為中心,企圖控制孩子的行為,這些對孩子來說都是負面刺激,有害無益。所以和孩子的溝通一定要簡潔扼要、突出重點,不要兜兜轉轉講一大堆,也不要講故事、擺道理,年紀小的孩子只會聽得一臉困惑,也就慢慢失去了興趣。
要讓孩子明確事情的本質和獎懲關系,明確告訴他做某件事的后果或者獎勵,而不要只是強調父母個人情緒,只是告訴他這樣會讓媽媽生氣,這樣做沒有任何明確的指向性和效果。
中國傳統的教育方式是比較含蓄的,很少會對孩子表現出鼓勵和贊揚,更多的是以嚴厲、批評、懲罰的方式來控制孩子,這種“虎媽狼爸”式的教育方式在中國普遍適用甚至成為許多家長根深蒂固的教育觀念,但它只能讓孩子在高壓下“被迫主動”進行學習,失去獨立自主性或是在長期的批評下導致最終自毀式的爆發。
對之相比,給予孩子適當的鼓勵和期待,讓他愿意主動學習是不是非常吸引人呢?這是源于心理學上的另一種效應:“羅森塔爾”效應,也稱“皮格馬利翁”效應。
羅森塔爾利用一個善意的謊言,讓班主任以為班上被隨機抽取的一部分學生的潛力很高,于是通過老師的言行暗示,這些學生感受到老師的信任和期待,變得更加自信也更主動,一段時間后學習取得了很大進步。
可見當孩子接收到父母和老師傳達出的期望和信任時,對于他們來說是極大的鼓勵和正面的引導,能夠促使他們得到學習動力和樂趣,進而不斷為之努力,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當家長掌握了這兩種效應在教育上的應用時,也就慢慢開始摸索到讓孩子積極主動的竅門。當然這只是冰山一角,教育與心理是門深奧的學問,家長面對它時同樣是學生,需要不斷學習、深入探索的方面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