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讀了那么多書,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到底為什么會這樣呢?
我們來看一下,平時自己學習的場景是不是這樣的:
就會發出“讀了那么多書,參加了那么多課程,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感慨。
為什么會這樣呢?
《好好學習》這本書告訴我們,那是因為我們以前的讀書方式是把一本書拆分成孤獨的知識點,而正確的讀書姿勢是讓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聯系,構成知識網絡。
同時,我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不要把過多的時間放在提升“技術效率”上,而應把時間放在提升“認知效率”上,也就是了解問題本質,了解解決方法的底層規律,讓我們認清問題表象背后的實質。
而那些在生活中各個領域起基本而重要的規律,也就是本書提到的臨界知識。
本書的作者,被羅輯思維評為十位“全國最會學習的人之一”、“得到”最受歡迎的說書人成甲,為你解開學習迷思,講授“學習的方法”,幫助你將零碎的知識體系打造為高效的知識管理體系,讓所學知識真正變成你的資產,讓學習成為你財富積累的過程!
來自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52718/>
那么,到底應該如何學習呢?
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有成長性思維,要明白自己的綜合能力或技能水平不是一成不變的,是可以通過正確的訓練方法不斷提升的。學習就是一個通過訓練提升能力的過程。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別人提出一個和我們過去認知不一致的新觀點時,我們的第一反應是找理由反駁。
為什么會這樣呢?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的“基本歸因偏差”,往往會把別人對我們的觀點的質疑,理解為對我們自己的否定,從而向外部找原因。
就像《學會提問》中的弱勢批評性思維一樣,不去思考對方的質疑是否合理,遇到和自己已有信念不符的觀點,直接反對。
那么綠燈思維是什么呢?
綠燈思維就是遇到新觀點或不同的意見時,第一反應是:哇,這個觀點一定有用,我應該怎么用它來幫助自己?綜合考慮這個新觀點的優缺點。積極考慮這個新觀點里有價值的地方。
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有更底層的認識:區分“我”和“我的觀點/行為”,不再把對自己觀點的質疑與自己這個人綁定起來。
這六個字是曾國藩帶領湘軍打敗數倍于自己的太平天國軍的要領。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可以借鑒其精髓。
真正高效的學習,其實是知識融會貫通的結果。因此,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應該是花大力氣打通那些知識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來很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
比如讀書,首先,找到這本書對我而言的重要之處。比如看目錄,對目錄中哪個概念或者知識點困惑,就直接看那一章,弄懂那是什么意思。
這時就要遵循二八原理,把80%的時間,花在20%的重要問題上。把時間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啟發的觀點和自己沒想明白的問題上,都是非常值得的。
這種方法不限于讀書,在學習的各個領域都是相通的。
在這個信息快速更新迭代的社會里,每個人都想著要快,仿佛速度跟不上就會被別人甩在后面,但真正阻礙我們的是我們的不確定和恐懼。
趕著快的人,選擇的是同一條路;有勇氣慢下來的人,很少,反而在快速的路上不擁擠。
反思不是總結,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或者說對假設進行校正。
我們可以找出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每天進行記錄,記錄自己做了什么?結果怎么樣,有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可以怎么改善?有哪些是可以保留的?可以用一個更高的框架去總結嗎?和自己已有的哪些知識有聯系?新學的知識可以用在什么場景?等等。
可以用晨夕日記來記錄,每天反思,每周、每月、每個季度復盤。
以教為學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方法,一來可以督促自己發現并打通知識阻塞,二來教別人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強化記憶和認知的過程,此外,教別人之后,別人對自己提出的疑問、質疑和新想法,會增強我們的認識。
這里有一點需要注意:就是在教別人之前,我們自己一定要做好大量的功課,找好正面和反面的案例,這樣在教別人的過程中會把知識講得比較深刻。
元認知是對我們的思考過程的思考??桃饩毩?,就是提升元認知能力的過程。我們在元認知上的差別表現為認知效率與認知深度上的差別。
元認知與臨界知識,一個是思考的過程,一個是思考的工具。
刻意練習最關鍵的還不是掌握具體的臨界知識,而是要改變我們的思考過程:有意識地應用更高級的心理表征解決問題,提升元認知能力。
如何通過刻意練習來掌握臨界知識和提升元認知能力?
(1)對基本核心知識劃小圈
“劃小圈”就是持續、刻意地進行大量專注訓練。而在認知能力這樣的思維訓練中,劃小圈的內容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對基本概念、臨界知識、知識阻塞等關鍵地方進行反復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這個問題吃透,弄明白。
(2)將基本知識組合成更大的能力單元。
(3)在各知識能力單元之間構建認知框架。
1、從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入手,學習這個學科的重要知識。比如有人很喜歡看TED演講,然后就專門研究演講打動人心的規律,寫出了《TED演講的秘密:18分鐘改變世界》這樣的暢銷書。比如你對兒童心理學感興趣,你就可以大量閱讀相關的書籍還有重要的論文,研究出規律,形成自己的看法。
2、找到重要的知識和原理的原始出處。找到一個結論的原始出處,你對這個結論的可能適用范圍和可能的局限就會有更清晰的認識。比如你看到“右腦開發”,你就可以查這個概念是誰先提出的?是在什么條件下提出的?你就可以知道有些培訓機構所說的右腦開發是否靠譜了。
3、嘗試用更加基本的原理來解釋這個知識。
尋找問題的第一性原理:能夠用更加底層、通用的規律解釋,就不用新的假設。
4、沒有解釋的時候,想辦法尋找或者自己創造一個假設,并驗證。
作者在書中列舉了七個重要的臨界知識,分別是復利效應、概率論、黃金思維圈、進化論、系統思考、二八法則和安全空間。這里我選取了4個對我感觸比較深的來講一下:
復利的本質是:做事情A,會導致結果B,而結果B又會加強A,不斷循環。
我們要在生活中發現“A導致B,B加強A”這樣的事情,并且,盡可能地提高這一件事情的利率,加強這件事情重復發生的可能性。
就拿寫文章來說,只要堅持提高利率(寫高質量的文章)和執行次數(發布數量),那么一定會達到臨界點(大V推薦)的時候。這里我們能夠控制的就是保證文章的質量和持續寫,讓發布的文章盡快達到臨界點。
運氣只能左右黑天鵝事件的遲早,卻不能左右它是否發生。
過去的每一件事情的結果,是眾多可能的結果之一。未來將要發生的事情,也將有無數種可能的結果。
(1)生活中許多概率都是主觀概率,我們要獲取高質量的信息,以提高主觀概率的準確性。
(2)為大概率堅持,為小概率備份
我們要在大概率事件上持續投入,這樣大概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就會極大增加,堅持下去就會獲得高期望收入。
所以,利用決策樹分析,并不是讓我們每一件事情都做對,而是讓我們每次的行動處在最高賠率上。
此外,我們要有冗余備份、安全備份,防止小概率事件給我們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比如家門鑰匙要備份。
(3)不要學習小概率下的“幸存兒”。就像買彩票能中大獎那是很小概率的事情,我們不要在這樣的小概率事件上花費時間、精力與金錢。
決策樹
我們要習慣看到事物的現象去思考其本質是什么,凡事多問一個為什么,這樣你就能更快更準確地抓住問題的關鍵。
所謂黃金思維圈,其實是我們認知世界的方式。我們看問題的方式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what層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們具體做的每一件事;第二個層面是how層面,也就是我們如何實現我們想要做的事情;第三個層面是why層面,也就是我們為什么做這樣的事情。
就像領導布置一項任務給你,就是讓你做What,如果你能思考這What后面的Why,問下自己領導讓你做這件事要實現什么目標,然后再去思考怎么做(How)的話,估計你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黃金思維圈
一件事情的發生往往不是一兩個因素造成的,它是由系統的結構和各部分之間的關系決定的,我們不能用簡單的因果關系去理解它。
訓練系統思考能力,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
(1)關注“關系”而非“事物”。要分析事物之間的關系和彼此之間的相互影響。
(2)分析系統結構,也可以從歷史情況入手。找到系統行為和時間之間的變化趨勢。
(3)獨立思考,快速試錯,觀察系統的結果。我們在面對迎面而來的信息時,要保持獨立思考能力,區分事實和觀點,觀察事物真實發生的狀況,而不是人云亦云。
(4)系統關鍵解有時在信息制高點。
及時反饋,對系統的行為有很大的影響;有時候你成功,不是因為你努力,只是你幸運地處在正確的位置。
綜上所述,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把注意力放在提升【認知效率】上才能學得更高效。面對質疑時,可以思考這新觀點是否有價值。學習,一味求快并不一定就有好的效果,只有一步一個腳印,把不懂的弄懂,掌握知識的底層邏輯,才能學得更高效,讓我們所學的知識變成自己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