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木心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一場自我教育。
而家庭教育,則尤為如此。
父母的生活習慣、一言一行,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甚至于他的一生。
因此,優秀的家庭教育,需要家長和孩子們,不斷反省學習,共同成長進步。
你什么樣,孩子就什么樣。
你“情緒”的“垃圾堆”、“壞習慣”的垃圾堆、“家庭氛圍”的垃圾堆,都會給孩子,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所以,千萬別在“垃圾堆”里養孩子。
對此,大麥梳理了四種常見的在垃圾堆里養孩子的情形,希望各種家長能加以規避↓↓↓
1
垃圾的“生存環境”,
拉低了一家人的幸福指數
在日本福岡,有個叫森友治的父親。
他堅持數年,用鏡頭記錄家庭生活,上傳至社交網站。
一幀幀照片上,妻子、兒子、女兒笑容燦爛;
三只小狗,不時活潑入鏡,非常萌趣。
更加引人注目的是,這個家庭的陳設:
無論沙發、床鋪,還是桌面、地板,都干凈整潔,一塵不染。
主人將收納藝術,發揮到極致,物品布置簡約清晰,還透露著一絲審美趣味。
家人在這樣的房子里,飲食起居,心情自然舒暢。
也難怪,妻兒們臉上,總是洋溢著舒心的笑意。
網友們也向往不已,紛紛表示:這個家庭,簡直是“生活中的綠洲”。
干凈整潔的家庭環境,不僅提升幸福感,還可以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作家蔣勛,曾到一位日本朋友家做客,剛進門,便是撲面而來的舒適感:
房子面積不大,里里外外,都收拾得干干凈凈。
物品各司其位,井然有序,十分妥帖。
還有幾盆綠植,恰到好處地,為房間增添一抹亮色。
他們在窗前坐下,喝茶、聽音樂,非常愜意。
蔣勛還發現,這個家庭的夫妻關系、親子關系,都非常健康。
每天,他們下班或放學后,都會回到干凈舒適的家里,進行修整學習。
不時交流各自的情況,心態平和融洽。
整潔的家庭環境,仿佛一個天然的正能量場,給每個成員積極的影響。
也因此,明末清初,朱柏廬在《朱子治家格言》里,開篇即寫道:
“黎明即起,灑掃庭院,要內外整潔。”
所以,給一家人,特別是審美觀尚未形成的孩子來說,營造一個干凈整潔的家居環境,能助于培養孩子的情操,形成良好的審美情趣。
這對孩子的未來,大有裨益!
2
你的垃圾情緒,
會滲入孩子的血液里
你的孩子,是否承受過情緒暴力?
相信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底氣十足地,大聲否認。
因為,情緒暴力,無處不在,并且,越是親近的人,越會無意識地互相傷害。
2019年4月17日,上海蘆浦大橋上,一輛車徐徐停了下來。
川流不息的車流中,這輛車格外顯眼。
突然,一個男孩打開車門,直奔橋邊,母親急忙追了上去。
男孩一躍而下,母親伸手沒有抓住,立刻癱在路邊,絕望地哭喊。
十七歲的雨季里,一個鮮活的生命,就此消逝。
原來,男孩在學校里,與同學發生矛盾,被母親批評了幾句。
沮喪的情緒,加上母親的批評,誘發了摧枯拉朽的心理崩潰。
這個悲劇告訴我們:第一,需要加強孩子的挫折教育;第二,不要低估垃圾情緒的破壞力!
因此,當孩子的內心,充斥著垃圾情緒的時候,父母可以嘗試著,先給予理解;
當父母感到思想上,垃圾情緒高漲的時候,應努力掌控自己的憤怒;
親子間,以平和的心態,對問題進行有效地溝通。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掌控、化解垃圾情緒,防止其醞釀爆發。
同時,教會孩子如何管理情緒,永遠不被垃圾情緒掌控。
3
你的垃圾習慣,
會禁錮孩子一生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顏真卿
人人都知曉讀書的好處,卻又無一不沉迷在手機的世界里,難分難舍。
這個垃圾習慣,已經是親子關系的頭號公敵。
“媽媽,你能不能放下手機,認真聽我說話!”
“爸爸,你玩手機時,到底在笑什么啊?”
孩子們向父母大聲抗議,與手機同臺PK,只為贏得更多的關注。
與此同時,家長沉迷手機,而釀成的悲劇,仍舊不絕于耳。
2018年6月11日,湖南株洲,一輛越野車停靠在路邊。
駕駛門打開,下來一位父親,正低頭刷手機。
三歲的兒子,從另一側出來,蹦蹦跳跳,穿越馬路。
一輛卡車疾馳而來,孩子正奔向司機的視野盲區。
千鈞一發的時刻,低頭看手機的父親,完全沒有意識到危險的到來。
可憐的孩子,被卡車卷入車底,搶救無效死亡。
沉迷手機,阻礙親子交流,釀成安全慘劇,更加普遍的影響是,孩子會不自覺地效仿。
每天看著父母玩手機,會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及濃厚的興趣。
還沒有學會走路的小孩,就可以熟稔地,在手機屏幕上,小手一劃進行解鎖,繼而,興奮地亂戳。
年齡更大一些的孩子,更是惡作劇不斷。
2019年暑假,陜西西安,一個四年級男孩,拿著奶奶的手機玩。
二十多天里,支付手機游戲4000余元。
后來,經過艱難交涉,游戲客服退還了部分錢款。
實際上,沉迷手機,浪費錢財倒是其次。
更重要的是,它會消耗孩子的精力,浪費學習增智的大好時光。
戒掉這個垃圾習慣,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父母以身作則,將手機歸攏收儲,不再依賴手機。
其次,與孩子共同成長進步,養成好的生活習慣,比如閱讀。
美國教育家霍利斯曼說,“沒有書的家庭,好比一座沒有窗戶的房子。”
在家里開辟出讀書一角,閑暇時光,一家人圍坐書桌,暢游知識海洋。
廣東珠海,有一個藏書1700冊的家庭。
父親許彩邦,從小熱愛讀書,堅持藏書五十余年。
女兒深受父親影響,初中開始閱讀天文、歷史領域書籍。
如今,這對父母,均為珠海市作家協會會員,并已出版文學作品。
閱讀的習慣,已經傳承至第三代——外孫女,四歲的小女孩,目前藏書一百冊。
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滋養人的精神。
這個家庭氣氛融洽,每個人都昂揚著勃勃生氣。
4
你的“垃圾”溺愛,
遲早會毀掉孩子
還記得李天一嗎?
作為星二代,李天一從小天賦異稟,家庭資源豐厚,未來可期。
四歲學習鋼琴,師從中央音樂學院著名鋼琴教授韓劍明,獲獎無數;
八歲練習書法,拜師清華大學方志文,入選海淀區書法協會會員。
前途無限的他,最終,被無條件的愛所摧毀。
父親李雙江老來得子,談到對孩子的教育時,他說:
“舍不得打孩子,還沒有打,自己的眼淚先掉下來了。”
父親的管教不到位,母親夢鴿也沒有彌補這一課。
十四歲那年,父母送他一輛寶馬,李天一駕車與鄰居發生糾紛,他脫口而出:
“誰敢撥打110?”
危險信號,并沒有引起父母的重視,李天一在脫軌的道路上,越陷越深。
2011年,他與人斗毆,被拘留教養一年;
2013年,李天一涉嫌輪奸案,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
如今,同齡人已經在文藝圈耀眼登臺。
二十五歲的李天一,還只能在牢獄中,惡補家庭教育欠缺的課程。
作家劉墉說,成長,是一種美麗的疼痛。
扔掉房間的垃圾,需要付出體力的勞動。掃除情緒的垃圾,需要壓抑本能的沖動。
改變垃圾習慣,更要從點滴做起,破舊立新。
收回溺愛垃圾,父母須調動智慧,來教育孩子,而不是簡單地滿足他們的全部意愿。
只要家長帶領孩子們,用心改變,清除外在和內在的泥垢。
總有一天,這些美麗的疼痛,會催生出怒放的生命!
千萬別再垃圾堆里養孩子,也別再垃圾堆里迷失了自己!
· END ·
掃一掃,添加“大麥老師”
小學生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