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詞
有人說,有時候記住一部電影,只需要一句臺詞。真正動人的臺詞,不在華麗的詞藻,而在其中蘊含的攝人心魄的力量。
《懸崖之上》里四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臺詞:
“活著的,去找孩子。”
電影里王郁(角色名)的第一句臺詞就震懾到我,大雪紛飛的深山里,她對張憲臣(角色名,與王郁是夫妻)說:“活著的,去找孩子。”僅七個字,就像一記悶拳,打在看者心上,她可能會死,他可能也會,他們要分開,而他們的孩子已經不在身邊。最沉重的命運,用七個字輕巧地講了出來。(微博網友@顏土豆avi)
“還真有件小事,
馬迭爾賓館前面的小叫花子里頭,
有我和王郁的孩子。”
這是電影里最打動我的一句臺詞,為黎明奮戰的英雄,把自己的私事說成是“小事”,自己強行割舍的感情,尤為傷痛。(微博網友@酸奶控小仙女_ )
視頻來自/@電影懸崖之上官微
“你知道'烏特拉’是什么意思嗎?”
“在俄語里是'黎明’的意思。”
“天亮了就好了。”
是因為他們曾站在懸崖邊上凝望深淵,是因為他們曾舍生忘死行走在刀尖之上,我們才看到了黎明,等到了天亮,無恙地活在了這個歲月靜好的時代。天已亮,不敢忘你。(央視新聞網友@白日夢想)
“他們勇敢戰斗,
把最后一顆子彈留給了自己。”
為什么最后一顆子彈留給自己?因為當信仰刻入骨髓,一個人就再不會懼怕犧牲。(央視新聞網友@花)
名場面
一部好的電影,一定不會缺少名場面,或名于“故事”的揪心轉折,或名于“表演”的絲絲入扣,或名于“視覺”的大美無言。
《懸崖之上》里的兩個名場面:
“看他倆了”
《懸崖之上》導演 張藝謀
整理自央視新聞專訪
電影里有一場張譯和于和偉的對手戲,這場戲很重要,之前倆人是沒有相認的,但在這場戲里要完成倆人的傳承、接棒。
在現場拍的時候,我在監視器后頭看,好幾次我回頭一看,后頭一排我們的工作人員都在抹眼淚。兩個大老爺們,兩個特工,身份上一白一黑,就那樣一個狹小空間里的一場戲,很飽滿,還要完成戲劇任務,還要完成情節反轉,還要給后頭鋪排更大的懸念,還要把家國情懷、個人的小我放進去,難度很高。
我坦率地說,碰到這樣的戲,我們導演都會說“這要看演員了”,看演員本事。在一個狹小空間當中,攝影師弄好機器把光打好,啥都弄好了,我讓大家安靜,然后坐那兒,會自言自語地看著監視器說“看他倆了”。
“雪一直下”
《懸崖之上》導演 張藝謀
整理自央視新聞專訪
雪一直下的電影不多,我們算一個。
雪一直下,非常有詩意,有一種飛揚的感覺在里邊。我對這種影像有特別的迷戀。當然即便在東北最冷的地方,雪也不可能真的一直下,我們就用最新的環保技術完成了“雪一直下”,看似簡單的下雪其實費了我們很大的心力去營造。
一直到最后一兩場戲,攝影指導跟我說,導演咱是不是就可以不下了?后來我一想也好,那就不下了,因為快黎明了,需要有一個反差。所以最后一兩場戲沒有下雪,但厚厚的積雪還在。
雪成為了美學層面的一種支撐,用冷酷與寒冷,襯托熱血襯托信仰。
截圖自/電影《懸崖之上》預告片
幕后
電影是造夢的藝術,“夢”是銀幕前的呈現,而“造”則是一個蘊含了千辛萬苦的過程。在一部電影成為你看到的樣子之前,還有著許多不為人知的樣貌。
《懸崖之上》的兩個幕后故事:
導演在現場到底有多拼?
《懸崖之上》演員 張譯
整理自央視新聞專訪
拍攝期間,導演每天大概只睡三四個小時,四個小時是他的“天花板”,飯每天就吃一頓早午飯。我如果這么熬,一天兩天就受不了。他每天坐在監視器前,奔跑在現場,從來沒有見他打個盹,眼睛合一下,休息一下。在現場,他飛快地在有時候膝蓋這么深,有時候大腿根這么深的雪地里來回穿梭,去給我們講戲,講調度,講燈光,講畫面。我不知道他體內有著什么樣的力量,支撐他有這么大的動能,去帶動整個的現場。所以無論你有多難的戲,無論你是被電刑也好,被水潑也好,還是特別難的文戲也好,都不用怕,因為有一個更強大的人永遠告訴你沒問題有他在。
雪鄉的拍攝到底有多冷?
《懸崖之上》演員 于和偉
整理自央視新聞專訪
我去拍的那天,天氣預報零下40度,我把電熱保暖的襯褲內衣都穿上了。里面服裝老師給我穿了皮的,外面又罩了一個皮大衣。然后導演說“預備開始”,我站著就發抖。那個角色是需要我很鎮靜很酷的,但是溫度低到一定程度后,抖這個事它不聽你的,你控制不了,怎么辦?我的經驗是吸氣,導演喊“預備開始”,我就深吸口氣,那個氣也特別涼,你會感覺吸一口氣肺是冰涼的,吸完能挺個三十秒,這三十秒站那兒我感覺我身上在抖,只能盡量保持臉上的沉著,這是我真實的感受。
信仰永存
有人在評價《懸崖之上》時這樣說:這部電影最打動人的地方,是它傳遞的信仰之志。“他們在黑暗中前行,為后世尋找曙光,隨時隨地可以坦然面對死亡。”“他們把活著的希望交給別人,把最后一顆子彈留給了自己。”
是因為這種信仰,那些百年前的英雄才會舍生忘死;是因為這種信仰,我們這些百年后的觀者才會如此動容。
信仰是
為了明天,可以犧牲甘于奉獻
《懸崖之上》導演 張藝謀
整理自央視新聞專訪
這部電影講的就是犧牲,就是奉獻,講今天的歲月靜好就是這些無名英雄那時候負重前行所換來的,我們要感恩我們今天的幸福、今天的美好家園,我們緬懷那些無名戰線上的英雄,把最后一顆子彈留給自己。我覺得這就是偉大的犧牲。犧牲其實不是人的終極目標,而是奉獻,是為信仰而戰斗,是為了明天更美好,這樣的奉獻最讓人可歌可泣。
信仰是
即便是永別,也不會回頭
你看他們每一個人,都命懸一線,但都鎮定至極,隱忍至極,每一滴眼淚都在沒有聲音地掉,每一次離開,即便是永別,也都沒有回頭。他們好像信心滿滿,好像都不相信自己會輸,就那樣不動聲色地把最后一顆子彈留給自己。(微博網友@顏土豆avi)
信仰是
引向黎明,永不可摧
求生是本能,可比求生更不可摧毀的,是信仰。感謝那些以信念為燭的革命先輩,是他們燃燒了自己,驅散了暗黑,引向了黎明。(央視新聞網友@何必不如意)
點擊聆聽:
《懸崖之上》特別視頻-張憲臣絕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