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的旅行和習慣-龐蒂和普魯斯特
理查德·克雷特納(Richard Kreitner)
蒙特利爾評論,2011年10月
“如果我的父母允許我在讀一本書時訪問它所描述的國家,我應該感到自己在朝著最終征服真理的方向上取得了巨大進步?!?/em>
馬文·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盡管它是一種先驗哲學,為了理解它們而中止了對自然態度的肯定,但現象學還是一種哲學,世界總是在反射之前就已經“在那里”了-就像不可剝奪的存在-并且它的全部努力是為了恢復與世界的這種天真接觸,以將其提升到哲學地位。(2)
問自己如何才能通過顯式行為確定空間關系及其具有“屬性”的物體,就是問自己一個二階問題。提出的行為僅在已經熟悉的世界的背景下出現,就好像它是起源世界一樣;承認人們還沒有意識到世界的經驗。以自然的態度,我沒有知覺;我沒有把這個對象置于另一個對象及其客觀關系的旁邊。相反,我有一系列經驗,它們彼此同時暗示和說明,就像它們相繼進行一樣。(12)
我離開火車站時看到的第一條街道,就像一個陌生人的話一樣,只不過是仍然模棱兩可的體現,盡管已經是無與倫比的本質了。實際上,我們幾乎看不到任何物體,就像我們看不到熟悉的面孔的眼睛一樣,而是它的凝視和表情。這里存在一種潛意識,散布在整個景觀或這兩個景觀中,我們可以在一種特定的不言而喻的現象中發現它,而不必對其進行定義。(13)
.
筆記:
1。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感知現象學》,譯。唐納德·A·蘭德斯(紐約:Routledge,2011),7。
2。Merleau-Ponty,現象學, 14。
3。同上
4。同上8。
5。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有形與無形》(芝加哥:西北大學出版社,1968年),第149頁。
6。Merleau-Ponty,現象學, 11。
7。同上
8。Merleau-Ponty,現象學, 13-14。
9。同上14。
10。同上
11。Merleau-Ponty,現象學, 332。
12。Merleau-Ponty,現象學,333。
13。Merleau-Ponty,現象學,335。
14。同上,337。
15。同上338。
16。同上
17。普魯斯特(Proust),在萌芽林中,300。
18。同上
19。Merleau-Ponty,現象學, 338。
20。馬文·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斯旺之路》(Swann's Way),譯。斯科特·蒙克里夫(CK Scott Moncrieff)和特倫斯·基爾馬丁(Terence Kilmartin)(紐約:現代圖書館,2003年)8-9。
21。Merleau-Ponty,現象學, 338。
22。普魯斯特(Proust),在發芽林內(333)。
23。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眼睛與心靈》,梅洛·龐蒂美學閱讀器(芝加哥:西北大學出版社,1993年),第129頁。
24。普魯斯特(Proust),在發芽林內(334)。
25。Merleau-Ponty,現象學, 179。
26。普魯斯特,所多瑪和蛾摩拉,跨。CK Scott Moncrieff和Terence Kilmartin(紐約:現代經典,2003年),第208頁。
27。Merleau-Ponty,現象學,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