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嗯…啊…啊…哎呦……
每當聽見衛生間里傳來類似聲音,腦洞太大的我一不小心就要展開豐富的聯想。但回頭一想,不對,估計是有人又便秘了…
不過真要較起真兒來,恐怕沒多少人能真正知道,究竟什么情況才算便秘?問題大條不大條?哪些方法可以改善?
如果我們天天都能順暢、舒爽的便便,那感覺不用多說,只有一個爽字能表達。但人事實總告訴你,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不小心一傲嬌,可能就堵住了,讓你既不順也不爽。
那么問題就來了:難道這就是便秘?我就這樣便秘了?
其實,對于便秘,醫學上是有明確的判斷標準的:
走得慢:排便次數減少(<3 次 / 周),糞便干硬;
反應差:排便費時費力、總感覺排不盡或需用手輔助排便;
時間長:癥狀持續至少 6 個月。
所以,記住這個標準,這樣在排便情況有變化的時候,就知道該怎么處理啦。
看完標準一衡量,很多拖延癥晚期的親們肯定默默在想,問題不大,飲食調節調節就好。然而,便秘……
便秘也許是身體生病了
對于 40 歲以上突然出現,或者伴有消瘦、便血等報警癥狀的便秘,需要去醫院做檢查,排除存在其他疾病的可能。特別是如果經過調整生活方式,以及常規的通便藥物治療,仍然改善不明顯的話,也需要做進一步檢查,明確便秘類型后,對癥處理。
很多人覺得便秘算不上是“病”,不去醫院正規治療,而是用各種瀉藥、潤滑劑、民間土方“應急”,甚至用手強掏。這雖然能暫時緩解癥狀,卻埋下了健康隱患。
事實上,腸道就像人體的“下水道”,主要負責體內的臟活累活。一旦發生堵塞,大便長期滯留腸道內,就可能引起急性或慢性便秘。此時,體內的代謝廢物和毒素會被再次吸收,出現精神萎靡、皮膚痤瘡、腹脹腹痛等不適,毒素刺激腸壁,還可能導致腫瘤發病率的增高。因此,如果感覺到自己排便次數明顯減少,兩三天或更長時間才有一次,大便明顯干結、發硬,排便困難時,就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此外,便秘所造成的痛苦和危害遠不止于排不出大便,時間長了可能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特別是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長時間用力排便很容易引發意外。
6.長期應用瀉藥,可導致結腸黑變病,長期便秘者還易發生結腸癌。
為了預防便秘,要戒煙、戒酒,少食辛辣食物。生活要有規律,按時就寢,按時起床。保持適當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練操、跑步等。平時要保持心態平和、心情舒暢。
(4)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
找一個適合自己的排便時間(起床或早餐后),不管有無便意都要按時上廁所。排便時注意力要集中,不看報紙、不聽廣播,只要堅持,就會形成定時排便的條件反射;平時可做提肛運動,平臥或坐位時進行肛門收縮運動,肛門一收一縮,以鍛煉提肛肌的收縮力。
(5)多與老年人交流、溝通,緩解他們的精神緊張與焦慮。
一般情況下,醫生會建議便秘的人:多鍛煉、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和谷物。當然,也要規律排便。但是對于一些情況嚴重的人來說,除了改變生活方式以外,還需要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治療。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還是要及時征詢醫生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