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一段大分裂時期,在這一時期,朝代與國家之間更迭的速度為世罕見,在短短50多年的時間里,在一批驕兵悍將各自為陣的為所欲為中,中原一帶相繼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南方又建立了以吳國、南唐、吳越、閩、南漢、前蜀、后蜀、楚、南平和北方的北漢為代表的十個政權(實際還不止十個)。其中錯綜復雜的演變史,各朝內外的混戰不止,并不是每個人都愿意作為茶余飯后的津津樂道。細究其因,實際和三大歷史極致之 “亂”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
在中國歷史上,“五代十國”的概念是對中國古代歷史上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的合稱。代表性事件是從唐朝滅亡開始直至宋朝建立為止,也可以定義到宋朝統一十國剩余政權為止。
先看:五代之亂綱
“五代”,從朱溫滅唐的907年開始,到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北宋的960年為止,短短的五十四年時間,中原先后出現了梁、唐、晉、漢、周五個朝代,史稱后梁(907—923)、后唐(923年—936年)、后晉(936年—947年)、后漢(947——950)、后周(951年—960年)。
回望歷史,在這五個朝代中,維持時間最長的是后梁,僅僅只有十七年。其次是后唐十四年;后晉十一年;后周九年;后漢四年。而且,即使在一朝之內,由權位之爭造成的帝王更替頻率更加超乎尋常。
以五代中政權存在時間相較長的后梁為例,太祖朱溫登上皇位只有五年,就被次子朱友珪弒父篡位,而朱友硅上臺不久,又被弟弟朱友貞以“仗義討賊“的名義逼殺。再如后唐莊宗李存勖從建立后唐的923年開始到926年,也就前后四年的時間,便被魏州發動叛亂的驕兵殺害。后唐明宗李嗣源繼位,長興四年(933年)李嗣源的兒子秦王李從榮企圖謀權篡位未果后反被處死。同年十一月,李嗣源病逝。其弟五子李從厚繼位,也僅有一年,又被明宗養子李從珂所奪。
由此可見,在這五代之中,除了朝代更換的頻繁,各朝之內,帝位的異常變動之頻頻也是曠古難有。尤其是,頻頻的政局動蕩、兵戎相見,給百姓生活和民生發展帶來極大痛苦。
又見:十國之弊政
再說“十國”,幾乎與中原一帶的“五代”同一時期存在,在南方又相繼出現了前蜀、后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即荊南)九個較小的割據政權,另外再加上北方的北漢,總共十個,史稱“十國”。這十個政權,大多數名義上臣服于“五代”,而實際上在政治上都是獨立的。相較中原的“五代”,“十國”在時間上一般較五代各朝長,但他們的主要問題卻在于領袖名號、稱帝、稱王并不統一,官職時常廢置不常,制度比較混亂,于是,說是以“國”自居,實際終究也難以像個真正的國家。同時,在一國之內,也如五代一般,政權的內斗也是相當激烈,幾弒其君現象同樣不能免除。
因此,五代十國的問題,除了朝代和國家更替頻頻的短暫外,還有對待君主毫無節義的不倫不禮,隨意逆違父子兄弟友恭之道,又人人將之視為朝代和國家的常態,這對人類歷史文明發展而言,此類泛濫的行為,絕對算得上社會風氣的嚴重弊病。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最不遵循禮制,上下顛倒,窮兵黷武的混亂時期。在這一時期,朝代政權更迭的“目的”,與以往迫于社會環境的民不聊生,以救萬民于水火為己任而進行的仁德攻伐所不同的是,他們都是各藩鎮割據勢力之間,出于各自私欲膨脹窺視皇權的“武夫行為”。
正常朝代的政權更迭遵循“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在五代十國則是如《舊五代史·安重榮傳》記載的那樣:
“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寧有種耶。”
他們之中,普遍文化素質不高、不重視禮樂,崇尚武力,輕視文人。不受儒家封建倫理的束縛,不相信君權神授的觀念,只相信武力可以征服一切。于是朝代的更迭和政權的輪換,在一批驕兵悍將的手里,尋常的如同家常便飯。用《舊五代史·史弘肇傳》記載的話描述就是:
“安朝廷,定禍亂,直需長槍大劍,至如毛錐子,焉足用哉。”
五代十國這一混亂局面,直接導致中原地區的經濟因長期混戰而難以復蘇,人民生活因飽受戰亂,屢遭兵役、勞役、徭役,甚至天災等煩擾而困不堪言。
對于五代十國頻繁上演的政權旁落于功高震主的驕兵悍將手中的主流模式這一行為,在歷朝歷代,乃至后世是任何帝王都不希望提倡和發生的。而尤其是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他的上臺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于960年,后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令其“黃袍加身”,從后周孤兒寡母手中獲得。之后,宋太祖為了防止這一歷史現象的反復重演,就有了之后的“杯酒釋兵權”,才使得這一模式得以謝幕。當然,對于宋太祖趙匡胤后來的意外身亡是不是也是亡于“五代十國”余風的朝內宮斗,已經成為一大歷史懸案,為眾多史學家題解而至今未有靠譜答案。
當然,關于一些少數民族牽扯進中原權力之爭,還有由頻頻戰亂和權力之爭導致的國土的流失等……也都是后世之人以此為恥而不愿被揭老祖宗傷疤的。如:
歷史上的“兒皇帝”,沙陀人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引契丹勢力南下對抗中原。
定難軍(后來的西夏)獨立。
靜海軍(交趾,后來的越南)從此脫離中央統治。
自古家丑不愿外揚,綜上來看,也許是五代十國對人類歷史帶動的積極意義太少,甚至多提難有裨益,能提煉出的可借鑒的精華部分味同嚼蠟,尤其是它政權更迭的頻繁之亂,與武夫之亂,他禍之亂等的多重因素,都構成了后世之人不愿意多提及五代十國這一歷史時期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