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余糧丸。四十四。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蚘。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 干姜(一兩半)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里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里未和,然后復下之。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四十六。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四十七。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方四十八。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樓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樓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脅下痞鞕,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兩。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四十九。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后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谷者噦。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五十。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五十一。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芍藥(六兩) 生姜(三兩,切) 膠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五十二。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嘔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方五十三。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兩,切) 枳實(四枚,炙) 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黃二兩。若不加,恐不為大柴胡湯。
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小柴胡湯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湯主之。五十四。
柴胡(二兩十六銖) 黃芩(一兩) 人參(一兩) 甘草(一兩,炙) 生姜(一兩,切) 半夏(二十銖,本云五枚,洗) 大棗(四枚,擘) 芒消(二兩)
右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內芒消,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
傷寒十三日,過經讝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鞕,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五十五。
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方五十六。
桃仁(五十個,去皮尖) 大黃(四兩) 桂枝(二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芒消(二兩)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內芒消,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溫服五合,日三服,當微利。
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讝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方五十七。
柴胡(四兩) 龍骨 黃芩 生姜(切) 鉛丹 人參 桂枝(去皮) 茯苓(各一兩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黃(二兩) 牡蠣(一兩半,熬) 大棗(六枚,擘)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傷寒,腹滿讝語,寸口脈浮而緊,此肝乘脾也,名曰縱,刺期門。五十八。
傷寒發熱,嗇嗇惡寒,大渴欲飲水,其腹必滿,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橫,刺期門。五十九。
太陽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讝語。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鞕,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不多,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谷氣下流故也。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微喘,口干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讝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方六十。
桂枝(三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切) 大棗(十二枚,擘) 牡蠣(五兩,熬) 蜀漆(三兩,洗去腥) 龍骨(四兩)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
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讝語。弱者發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太陽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必咽燥吐血。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方六十一。
桂枝(五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生姜(三兩,切)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桂滿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氣也。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方六十二。
桂枝(一兩,去皮) 甘草(二兩,炙) 牡蠣(二兩,熬) 龍骨(二兩)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谷,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調胃承氣湯。六十三。
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鞕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方六十四。
水蛭(熬) 虻蟲(各三十個,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酒洗)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鞕,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六十五。
傷寒有熱,少腹滿,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方六十六。
水蛭(二十個,熬) 虻蟲(二十個,去翅足,熬) 桃仁(二十五個,去皮尖) 大黃(三兩)
右四味,搗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時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