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大雪
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三個節氣,標志著仲冬時節的正式開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大雪,十一月節,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氣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時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滋陰補腎 驅寒護陽
一年24個節氣,每個節氣15天前后。我國將五天稱為“一候”,“三候”為一個節氣。每一候均以一種物候現象作相應,叫“候應”。
我國古代將“大雪”分為三候:
一候鹖鴠不鳴,
二候候虎始交,
三候荔挺出。
意即:因天氣寒冷,寒號鳥也不再鳴叫了;此時是陰氣最盛時期,所謂盛極而衰,陽氣已有所萌動,老虎開始有求偶行為;“荔挺”為蘭草的一種,感到陽氣的萌動而抽出新芽。
節氣民俗
“小雪封地,大雪封河”,北方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自然景觀,南方也有“雪花飛舞,漫天銀色”的迷人圖畫。到了大雪節氣,河里的冰都凍住了,人們可以盡情地滑冰嬉戲。
進補
大雪是“進補”的好時節,素有“冬天進補,開春打虎”的說法。冬令進補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使畏寒的現象得到改善。冬令進補還能調節體內的物質代謝,使營養物質轉化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貯存于體內,有助于體內陽氣的升發,俗話說“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此時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冬季食補應供給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于消化的食物。
冬天是天寒地坼,萬木凋零,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于內。因此,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
|精神調養|起居調養|運動調養|飲食調養|
▼
在精神調養上要做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力求其靜,控制情志活動,使神志深藏于內,含而不露,安靜自若,合理用腦,保持安靜與樂觀,發自內心的去關愛自己,不張牙舞爪、不暴露、不折騰自己的心神,不過度消耗陰精,從而使體內陽氣的得以潛藏。
|精神調養|起居調養|運動調養|飲食調養|
▼
正如“冬時天地氣閉,血氣伏藏,人不可作勞汗出,發泄陽氣。”因此,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而衣著的過少過薄、室溫過低即易感冒又耗陽氣。反之,衣著過多過厚,室溫過高則腠理開泄,陽氣不得潛藏,寒邪易于侵入。
中醫認為:“寒為陰邪,常傷陽氣”人體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賜予自然界光明于溫暖,失去她萬物無法生存。同樣,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精神調養|起居調養|運動調養|飲食調養|
▼
立冬后不宜做劇烈的運動、出大汗,否則會造成無形能量的流失。
要去寒就溫。不要去頂觸寒邪,不宜游冬泳,以免寒邪引起感冒,引起咳嗽逆氣,麻痹昏眩等病。冬季陽氣在內,陰氣在外,洗澡沐發一定要吹干,避免寒濕侵體。
假若違背了這種養生原則,就會損傷腎氣,在春天到來時就會產生一種手腳軟弱的痿厥病,這樣就會使春季里人體本來應該蓬勃生長的生機大大下降,或產生許多疾病。所謂「冬不藏精,春必病瘟」,這就是在冬季里養生不當的緣故。
|精神調養|起居調養|運動調養|飲食調養|
▼
飲食調養要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隨四時氣候的變化而調節飲食。元代忽思慧所著《飲膳正要》曰:“……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也就是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熱,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為宜,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避免維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烏雞、鯽魚,多飲豆漿、牛奶,多吃蘿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同時應因人而異,依體(體質)虛實寒熱之辯,本著人體生長規律,中醫養生原則,少年重養,中年重調,老年重保,耋耄重延。故“冬令進補”應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選擇清補、溫補、小補、大補,萬不可盲目“進補”。
另外,中醫學認為應少咸增苦,道理是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咸,心主苦。從醫學五行理論來說,咸勝苦、腎水克心火。若咸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應多食些苦味的食物,以助心陽。這樣就能抗御過亢的腎水。正如《四時調攝箋》里所說:“冬月腎水味咸,恐水克火,故宜養心。”
節令美食
黨參山藥排骨湯
黨參山藥排骨湯滋陰補腎 健脾開胃 舒筋活血 |
原料:排骨250g,山藥100g,黨參30g,黃酒、枸杞各適量,蔥段、姜片、鹽、雞精各少許。
做法:把排骨放入開水中氽燙至出現浮沫,將排骨撈出洗凈備用;將排骨、蔥段、姜片、黨參、黃酒一起放入砂鍋,倒入適量清水,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慢煮40分鐘左右;放入枸杞子后繼續煮30分鐘左右;下山藥,用武火將湯汁煮沸,再下鹽、雞精調味即可。
功效:具有滋陰補腎、健脾開胃、舒筋活血的功效,冬季食用可以強壯筋骨,一般人群皆可食用。
冬季氣候寒冷,萬物斂藏,進補最宜。宜用溫補腎陽、益精填髓的中藥。常用藥物有當歸、肉桂、鹿茸、冬蟲夏草、核桃仁、菟絲子、肉蓯蓉、熟地黃、山萸肉、枸杞子、海馬、干姜等。